资讯中心

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部署,9月9日至10日,副省长胡云在凉山、攀枝花督导检查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刻汲取金阳县山洪灾害教训,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胡云一行先后前往西昌市西香高速海南隧道口施工营地、新村街道办事处宁远学校后山1号泥石流隐患点、德昌县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攀枝花金沙水电站、G4216线宁攀高速公路ZCB—20标段,“四不两直”督导检查防灾减灾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等工作情况。11日,省级相关部门组成3个小组,对攀枝花相关领域安全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胡云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举一反三狠抓隐患排查整治,坚决落实好全省防灾减灾避灾专项行动要求,对所有山区涉洪工棚营地安全风险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做好问题隐患台账,明确整改措施,限期销号。要建立多个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完善安全风险预判和预警管控机制,坚持“技防+人防+物防”,用好敲锣打鼓、高音喇叭等,全面预警防范。要大力开展安全法规知识普及培训,强化人民群众安全意识。要强化项目业主、施工企业与属地党委政府的协同联动,坚持进度服从安全,科学确定避险搬迁选址,做好演练转移。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工作责任落实,全面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记者 何勤华 唐子晴)
2023-09-13 11:26:43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现就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善用各方资源,深化融合发展;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扩大授权赋能,持续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因时因地制宜,支持条件好、优势突出的地区率先试点、以点带面,引导其他地区找准定位、协同增效。工作目标。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效应充分显现。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闽台人员往来更加便捷,贸易投资更加顺畅,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厦门与金门、福州与马祖融合发展示范效应不断显现,平潭综合实验区对台融合作用充分发挥。二、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一)畅通台胞往来通道。适度超前开展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推动闽台基础设施应通尽通,构建立体式综合性对台通道枢纽,畅通闽台与大陆其他地区连接通道。加强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完善区域物流集散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密福建沿海与台湾本岛及金门、马祖客货运航线。为两岸同胞往来闽台和台胞在闽停居留营造更宽松政策环境。鼓励更多从未来过大陆的台湾同胞来闽走访交流。(二)促进台生来闽求学研习。对台胞子女在闽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就读实行“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的政策。支持福建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招收台湾学生规模。支持两岸高校在闽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与多元化合作,支持台湾优势特色产业企业以多种形式在闽参与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制办学。建立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三)鼓励台胞来闽就业。支持在闽各类企业特别是台企聘用更多台湾员工。加大在闽职业学校招聘台湾教师力度。进一步扩大直接采认台湾职业资格范围。台湾地区医师按规定在闽执业。逐步扩大取得国家法律职业资格的台湾居民在闽从事律师职业的执业范围。大力发展包括台资机构在内的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扩大台胞社会参与。支持台胞参与福建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各项事业发展。支持台胞深度参与福建当地社区建设、基层治理等实践活动。支持台胞加入相关行业性、学术性、专业性社会团体。开展台胞担任在闽非宗教社会组织负责人、法定代表人试点。支持台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评各级荣誉和奖项。鼓励台胞担任仲裁员、调解员、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检察联络员及司法辅助人员等,参与福建法治建设。(五)便利台胞在闽生活。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鼓励台胞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台胞在闽定居落户实现“愿落尽落”。扩大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应用范围,努力实现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居民身份证社会面应用同等便利。鼓励台胞在闽购房置业。完善台胞在闽就业、就医、住房、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制度保障,依法依规将在闽台胞纳入大陆社会保障体系。(六)完善涉台司法服务。打造汇聚涉台法律研究咨询、台湾地区法律查明为一体的开放性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两岸仲裁机构交流合作,允许台湾民商事仲裁机构在厦门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涉港澳台和涉外仲裁业务。打造大陆涉台司法服务优选地,为台胞台企参与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持续优化涉台执法、检察、审判、执行监管等机制,不断完善涉台法律服务。三、促进闽台经贸深度融合(七)优化涉台营商环境。支持福建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引导台胞台企共同建设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制定促进闽台融合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鼓励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对台先行先试。支持对台小额贸易创新发展。建设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鼓励两岸产学研企共同制定行业共通标准,探索建立台企资质评估及认证体系。完善台胞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渠道,推动在闽台商台企量增质升。(八)深化产业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闽台产业合作,提升两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要素保障,支持古雷石化产业基地、宁德动力电池集群等建设集聚两岸资源要素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福建企业与在闽台企共建企业合作联盟。支持建设多层次两岸金融市场,创新两岸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推动设立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基金,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创新升级,加强与新三板合作对接,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在闽优质台企在大陆上市,鼓励更多台企参与大陆金融市场发展。支持两岸时尚创意产业合作,共同培育民族特色品牌。(九)促进台湾农渔业和中小企业在闽发展。鼓励台湾农渔民参与福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参与乡村振兴。持续造福台湾农渔民,在用地、融资、开拓内销市场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深化闽台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支持台湾业者参与福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加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支持力度,开展海洋经济等领域交流合作,支持台企台农集聚地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及国家现代农渔业优质平台。吸引台湾业者来闽从事电商、康养、物流、餐饮等服务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大陆台企申报中华老字号。鼓励台湾中小企业来闽发展,支持福建创建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区。推动两岸未来产业发展合作。探索两岸服务贸易合作发展新业态。(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鼓励闽台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在闽台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支持福州、厦门建设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闽台人才集聚平台。打造海峡两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台胞台企参与绿色经济发展。四、促进福建全域融合发展(十一)支持厦门与金门加快融合发展。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厦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大自主权。实施金门居民在厦门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深化厦门大学与金门大学校际交流合作。探索厦金合作共建基础设施模式,加快推进与金门通电、通气、通桥,支持金门共用厦门新机场。(十二)支持福州与马祖深化融合发展。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支持马祖居民在福州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设立福州马祖产业合作园区,促进福州与马祖在文化旅游、海洋渔业等领域创新融合,吸引台胞台企参与福州数字经济发展。推进福州与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支持福州新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对台融合协同机制,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十三)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发展。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台开放格局。逐步构建对台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扩大对台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探索建设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更加便捷的两岸往来通道。研究放开台湾信息服务等行业准入,研究探索加快扩大教育开放相关举措。(十四)推进福建其他地区开展融合实践。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与澎湖融合发展实践。支持龙岩、三明发挥客家祖地优势,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支持三明建设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莆田以妈祖故里、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等为载体,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支持南平深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鼓励宁德拓展新能源、海洋养殖产业对台合作。五、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十五)扩大社会人文交流合作。支持闽台两地各类民间组织开展常态化交流,鼓励符合条件的台湾民间组织在闽设立办事机构。支持厦门大学等加强涉台研究机构建设、与台湾各类智库交流合作。办好海峡论坛等两岸重大交流活动。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开展闽台族谱对接、寻根谒祖等活动。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鼓励台湾宗教界和其他社会人士来闽短期学修。支持闽台佛教、道教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平台企业促进闽台人文交流的激励机制。(十六)鼓励青少年交流交往。支持闽台各领域各行业青年团体建立常态化交流渠道。加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助力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圆梦。支持闽台两地中小学校加强校际交流,开展棒垒球等青少年特色体育项目合作。利用新媒体、流行文化、互联网广泛开展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闽台青年共同“朋友圈”和“事业圈”。(十七)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鼓励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打造更多文化产业合作平台,鼓励台湾文化业者投资入驻。支持闽台合作项目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对外展示。试点允许台湾业者在闽投资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引导闽台业界合作制作影视精品。汇聚两岸文化娱乐资源,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继续开展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鼓励台胞申请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支持闽台妈祖宫庙联合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妈祖信俗”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推进两岸闽南红砖建筑、妈祖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支持台企申请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台湾专业机构和人员参与福建省内考古项目。六、强化组织保障(十八)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中央对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十九)完善工作落实机制。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要牵头协调,做好整体规划,建立动态优化完善机制,推进政策落实、评估调整和总结推广等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提出创新举措,加强政策支持,全力支持福建探索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福建省要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协同落实机制,发挥各方作用,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建立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专家委员会,开展深化闽台融合发展等政策研究。(二十)夯实法治保障基础。做好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法治保障工作。本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凡涉及调整适用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按法定程序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后实施。(二十一)提供财力支持。中央财政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福建开展涉台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要加大对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重大项目支持力度。
2023-09-13 11:24:27
陈淑芳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畜禽养殖场综合减臭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经商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统筹宜居宜业、绿色发展,制定国家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统一标准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与生态环境部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坚持以用促治、利用优先的工作原则,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合力推动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全力配合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 81-2001)、《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HJ 568-2010)、《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畜禽养殖行业》(HJ 1029-20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畜禽养殖行业》(HJ 1252-2022)等标准,指导地方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定期组织举办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培训班、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技术培训班,加强生态环保基层人员培训,推动相关任务落地实施。农业农村部牵头发布《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2010)、《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2018)、《农用沼液》(GB/T 40750-2021)、《畜禽粪便土地承载力测算方法》(NY/T 3877-2021)和《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等多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指导地方合理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科学施用畜禽粪肥,推动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下一步,我部将充分吸收您所提建议,继续配合生态环境部,共同推动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协助指导畜牧大县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提升地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能力。联合有关部门印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相关标准的有效衔接,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牧业绿色发展。二、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减臭技术研发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配合生态环境部推动大气氨排放控制工作,鼓励各方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除臭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应用,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推动氨等臭气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新建规模化养殖场环境管理,做好氨排放监测监管等措施,积极构建长效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建设规划》和《“十四五”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立粪肥还田利用基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粪肥还田服务,带动县域内畜禽粪污基本还田,引导种植主体增施农用有机肥,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下一步,我部将继续配合生态环境部加强对畜禽养殖氨等臭气排放的治理,积极推荐科研机构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围绕氨等臭气减排技术与设备开展科技攻关。会同有关部门持续以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抓手,加大对粪肥还田利用补助政策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畜禽粪肥还田模式,加快有机肥推广应用步伐。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部 2023年7月25日
2023-09-13 11:02:43
2023-09-12 11:30:52
9月7日上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成都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重庆市副市长江敦涛,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致辞。省委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出席。黄强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当前,新型显示技术正协同各项数字技术赋能场景应用,成为千行百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第一触点”。今年是四川第二次举办世界显示产业大会,这是全球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显示领域盛会,是共话产业发展新未来、共绘产业应用新创享、共促产业发展新成效的重要平台。显示无处不在,显示看见未来。在这里,看见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中国芯”“中国屏”走进千家万户、引领世界前沿,我国显示产业进入全球第一阵营。在这里,看见四川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涌动的活力生机,我们初步构建起以成都、绵阳、眉山为基地的产业集群布局,成为全国最大的柔性面板生产基地。在这里,看见新型显示产业的前瞻未来和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我们将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着力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筑全球创新策源地,着力建生态、强链条、促融合,加快打造带动全国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集群。欢迎大家走进四川,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未来。张云明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说,近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高速发展,助力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产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特征日益凸显。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立足基础创新突破,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产业供应体系,做强做优新型显示产业,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四川是我国显示产业发展重镇,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为国内外产业全方位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欢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与中国同行深入研讨、深度交流、深化合作,携手推动全球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更快地让产业更加亮丽、让世界更加精彩、让生活更加美好。11时15分许,黄强、张云明、施小琳共同启动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本次大会以“显示无处不在,创享未来世界”为主题。副省长杨兴平主持开幕式。成都市市长王凤朝作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推介。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炎顺、应用材料公司副总裁马克斯·麦丹尼尔、AGC株式会社专务执行董事森山贤三等作开幕演讲。会上还发布了《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23年)》、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十大创新技术(产品)及十大创新应用、《推进新型显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成都宣言》,进行了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幕式前,黄强、张云明、施小琳等来到新型显示创新成果展现场,参观了部分展区展位。省领导何礼、谢商华,两院院士和专家学者代表,部分驻蓉领馆代表,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市代表,国内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代表,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州)负责同志等参加开幕式。(记者 李淼 寇敏芳 摄影 田为)
2023-09-11 11:36:24
按照省委统一安排,9月6日至7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立军在广元市以“四不两直”方式督导检查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部署安排,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深刻汲取金阳县山洪灾害教训,时刻绷紧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这根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落实落细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范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于立军先后前往朝天区、旺苍县、利州区,深入企业、政府机关、校园、社区、乡村、在建工地、商业街区等地,聚焦电力燃气、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文化旅游、校园安全等方面,重点了解调研安全生产、风险应急预案、预警响应联动、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监管等情况。于立军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坚持安全至上、生命至上,把防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抓到位抓具体。要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下沉到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风险隐患,决不能重蹈覆辙。要压紧压实安全责任,落细落小落实到班组和操作人员,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提高自身检查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坚持安全责任不落实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对屡改屡犯的要严肃问责追责,形成鲜明导向和强大震慑。(记者 张敏)
2023-09-11 1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