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今年是中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水清岸绿,鱼儿畅游,鸥鹭翔集,全国已指定64处国际重要湿地,认定29处国家重要湿地,建立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多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超过50%。中国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一只天鹅在水上飞翔。 (周广学 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儿在这里安然栖居  “东经118.98781、北纬37.75219,有53只灰雁……”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岛河监测点,生态观测员吴立新正用望远镜观测并记录。  “快看,‘鸟浪’!”一旁的保护区管委会高级工程师朱书玉边说边指向天空,只见密密麻麻的鸟儿时而高速俯冲,时而悠然盘旋。“这两个‘鸟浪’,每个至少有几千只鸟儿,前两天我还遇见上万只的‘鸟浪’咧。”吴立新说。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位于大陆、海洋、河流的交错带,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通量降低,局部区域海岸受侵蚀,湿地生态非常脆弱。“我们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倡导自然引导、人类助力,呵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明德说。  芦苇倒映在湛蓝的水面上,鸟鸣啾啾,水天一色。绿头鸭、斑嘴鸥、罗纹鸭,有的成群在水面休憩,有的扑棱着翅膀紧贴水面疾飞……“那是繁殖岛,面积大约两平方公里。不管水位涨落,岛都淹不着,适合涉禽、游禽繁殖。”朱书玉说,像这样的繁殖岛,保护区已建了100多个。  在吴立新看来,建好繁殖岛相当于重建一条生物链,“大自然的事儿,就要按自然规律办。”  “水禽是标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反映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朱书玉说,保护区多措并举保护水禽,目前,保护区鸟类由1992年成立时的187种增加到371种,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水是湿地保护修复的核心要素。保护区相继实施黄河生态调水、刁口河丰水期调水等,近3年生态补水量达3.6亿立方米。  保护区还探索多种生态治理模式。例如,采用“刈割+淹水”“刈割+翻耕”等,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为我国沿海地区潮间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据监测,近几年保护区内盐地碱蓬、柽柳和芦苇等主要植被群落面积逐年增加,生态效益显著。  守护大美湿地,离不开法治力量。“目前,133项行政执法权已下放到保护区,设立了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执法司法实现一体化,提高了生态执法威慑力。”保护区综合执法负责人赵德存说。  曾经的“退海之地”,如今已是鸟类安然栖息之地。湿地深处,丹顶鹤飞舞盘旋,疣鼻天鹅甜蜜相依,凸显生态之美。  “疣鼻天鹅的故乡是欧洲和北非,2002年,我第一次在保护区发现它们,目前已有300多只在保护区‘定居’。”朱书玉相信,随着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鸟儿来这里安家落户。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麋鹿群。 (姚毅 摄)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生态越来越好  清晨,阳光穿透云雾,洒在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注滋口镇,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查队队员登上快艇,朝着湖心出发。  调查队队员们要去探查麋鹿种群的分布变化和生存状态。朝南行驶大约50分钟后,到达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这里湖汊纵横,洲滩广阔,芦苇浩荡。快艇靠岸后,5名调查队队员踏上洲滩,继续向西步行。  “洞庭湖涨水为湖,落水为洲。湖洲上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我们只能徒步前往监测点。”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高大立说,调查队队员穿的都是适合在湿地行走的套鞋。  一路上,高大立时不时弯下腰来,观察植物生长的情况。他惊喜地发现,苔草已萌芽,草芽尖尖,翠绿点点,这正是麋鹿最爱的美食。  12公里的路程,调查队队员跟着导航步行近3个小时,终于到达监测点。这是一处两层楼高的房子,站在楼顶,使用高倍望远镜,周边方圆几公里的情景一览无余。  通过望远镜,调查队队员很快便发现了麋鹿留下的脚印,并在西面约1.5公里的地方,看到一个有40多头麋鹿的鹿群。有的麋鹿在觅食,有的在休息,还有的在奔跑嬉戏。  “我们每个月都要开展一次麋鹿野外调查。”高大立边说边记下这块区域的经纬度,雌鹿、雄鹿、幼鹿的具体数量等信息。这次调查为期3天,共监测到4个鹿群、116头麋鹿。  “这些数据能为今后的麋鹿保护和湿地修复提供详实依据。”高大立说,保护区根据麋鹿习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建设生境岛、隐蔽地,确保麋鹿种群安居。  保护区承担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麋鹿救护与繁育、水鸟调查等科研项目,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对雁类、小天鹅等鸟类及麋鹿的追踪研究。同时,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退耕还湿等多个科研项目,一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保护区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宋玉成介绍,保护区监测收集东洞庭湖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数据及变化趋势,编制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并向社会发布。近年来,通过科学开展生态监测,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候鸟欢歌,麋鹿奔跑,江豚欢跃……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久前,湖南省林业局组织了2021年至2022年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数据显示,洞庭湖4个自然保护区记录水鸟29.8万只,较上年增长1万只。今年1月,在洞庭湖监测到的麋鹿数量达到230余头,洞庭湖江豚数量持续增加,达到120多头。深圳福田红树林美景与城市融为一体。 (张子博 摄)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焕发新生机  一大早,宋昌华出发巡林。  宋昌华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田站巡护队队长,他巡查的福田红树林位于自然保护区内,长约9公里、占地面积约368公顷。这里是深圳湾的一块原生森林湿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红树林中的栈道上,抬眼北望,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市中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保护区内的红树林郁郁葱葱。  “你看,红树林像不像海岸线上的‘绿色长城’!”宋昌华指着地图说。宋昌华与这片红树林结缘已有18年,几乎每天都会进林巡逻。作为守护红树林的“生态卫士”,他感到很自豪。  地处城市中心,这片原生湿地来之不易。保护区建于1984年,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加快,红树林一度面临考验。”曾任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的王勇军回忆。1997年,国务院批复调整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将原来规划穿过红树林的滨海大道北移260米,留住了红树林湿地。此后,保护区还修建了全国第一条保护鸟类的隔音墙。  福田红树林湿地包括基围、滩涂和红树林。基围为鸟类提供觅食和栖息地,滩涂上丰富的底栖动物是水鸟主要食物来源,保护区每年组织人工清除滩涂上的红树林幼苗,以保持足够面积的滩涂供鸟类觅食。从2010年开始,深圳市投入3亿元,用于修复红树林生态湿地、整治水环境等。  “那是以前村民养鱼的地方,现在是水鸟栖息地;这边原来是个球场,现在建成了生态公园……”宋昌华一边走一边介绍,“现在保护区里连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基本没有了。”  95后熊章静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保护区科研室工作。她说:“现在整个城市保护红树林的意识很强,湿地生态越来越好。”  去年6月,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实践典型案例。红树林湿地已成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每年为超过1000万人次提供游览和科教服务。  如今,福田红树林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据统计,现有原生红树植物16种,其中本地自然生长的红树植物达7种;记录鸟类约200种,其中卷羽鹈鹕、白肩雕、黑脸琵鹭等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这里还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候鸟越冬地和“中转站”,每年有约10万只迁徙候鸟在这里越冬或经停,是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的第二大越冬地。四川宜宾市南溪区湿地公园的油菜花迎春绽放。 (严易程 摄 人民视觉)  湿地保护,任重道远。湿地保护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国家林草局湿地司司长吴志民表示:“随着湿地保护法制定实施,我国湿地保护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越来越美丽的湿地,正润泽中国、惠及世界。来源人民日报记者:李红梅 侯琳良 王云娜 程远州(王俊杰参与采写)
2022-04-14 18:28:14
1月6日下午,农业农村厅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召开成立大会,对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农办主任,厅党组书记、厅长杨秀彬出席会议并讲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卿足平主持会议,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联合党委书记伍修强,省直机关工委组织部部长、省社会组织第一综合党委书记戴浩出席会议。厅社会组织、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单位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会议根据《省社会组织第一综合党委关于同意成立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社会组织联合党委的批复》,宣布伍修强担任联合党委书记,陈朝春、杨晓东担任联合党委副书记,杨仁斌、刘娟等8人担任联合党委委员。杨秀彬指出,抓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三农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各社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把党组织建设好,把党建工作抓好。杨秀彬强调,要坚持社会组织党建与监督管理一起抓,社会组织每年向农业农村厅述职,农业农村厅组织对社会组织的培训,加强日常监管,确保社会组织健康运行,规范发展。要推进社会组织业务与党建共同进步,通过党建引领,引导社会组织从推进“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高度,建立农民与市场的联结机制,优先小农户与大市场的中间环节,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切实发挥社会组织的组织作用和服务功能,在服务中实现社会价值。会上,伍修强就如何履职、联合党委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等作表态发言。四川西部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心党支部书记许应船就如何开展社会组织党建作交流发言。
2022-01-07 15:48:51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538号建议的答复冯玉臻代表:您提出的关于设立国家肉牛种业专项资金支持通辽肉牛种源基地建设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设立扶持肉牛种业专项资金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高度重视包括肉牛在内的农业种业发展。一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40多亿元,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制(繁)种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等一批种业领域重大项目。二是强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入保障。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性能测定工作,加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支持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种公畜站开展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三是支持种业产业园创建。2019—2020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共批准创建10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并按程序分批次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地方完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您所提相关建议,在现有政策中已有较好体现。下一步,我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结合“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规划的编制,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现代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肉牛育种创新能力。二、关于出台肉牛良种冻精补贴政策“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在主要牧区省份实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对项目区内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肉牛养殖场户进行适当补助,支持牧区肉牛良种推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属于指导性任务,地方在确保完成绩效任务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肉牛良种冻精补贴标准。为解决肉牛基础母牛存栏增长趋缓、架子牛供应不足问题,2021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在内蒙古等农牧交错带所在省份,选择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肉牛养殖大县支持开展基础母牛扩群提质,对饲养基础母牛的养殖场户给予适当补助,调动母牛养殖积极性。下一步,我部将会同财政部在指导牧区省份实施好牧区肉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肉牛品种改良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我国肉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010–59192872农业农村部 2021年7月12日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
2021-07-12 09:17:15
7月26日,省农广校校长王帮武专程赶赴眉山市东坡区,对大当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与合作社负责人向峰就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民田间学校作用、农场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规避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肯定了合作社依靠产业带动实现农户持续增收的经营理念以及“公司+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的大当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是省农广校今年新授牌的农民田间学校,合作社负责人向峰也是省农广校的特聘教师,有着专业、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培训经验。调研组一边参观合作社种植园区、田间学校教学点、荣誉展览室以及水肥管理一体化智能控制室,一边了解合作社发展历程、农民培训、校企合作等意见建议。大当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泡菜原材料的生产和初加工,常年带动农户和专业大户1000余户,辐射带动规模超过3万亩,年供应泡菜原料3万多吨,闯出了一条蔬菜基地规模化、龙头企业集群化、蔬菜产业品牌化的新路子,实现了“从小菜园走向大基地,从小菜篮走向大市场,从小生产走向大产业”的转变,其农民田间学校的作用显著。 调研过程中,王帮武着重强调了几点意见:一是做农业,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尤其是跟学校合作的时候,除企业检查报告外还应注重标准化,用充分的责任心树立企业的口碑和形象。二是要增加收入,就要在运营成本上下功夫,要将细化管理分项、操作合规合法、严格考核常态化。三是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在经营、管理、服务上下功夫,要懂得适当的取舍,不能一味贪大求全,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保证农产品质量,时时关注国家政策,只有内外功结合,农业才能越做越有希望。(邓玲拍摄)
2021-04-02 09:23:09
​7月2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防汛抗旱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要求,进一步研究分析当前汛情、灾情,细化任务措施,安排部署当前及下一阶段农业防汛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对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自觉、担当的气魄、有力的措施,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坚决守住守好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基本盘。(农业农村部网站 丛琳摄)会议指出,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极端天气多发频发,不确定性增加,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业防汛救灾的严峻形势,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扎实做好农业防灾救灾减灾各项工作。要层层压实责任,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部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和农业防灾减灾夺丰收包省包片督导分工责任,督促指导地方落实抗灾救灾关键措施。全力推进科学抗灾,密切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沟通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发布分区域、分作物的技术指导方案,指导南方地区加快早稻收割归仓和晚稻移田栽插,确保不误农时。扎实搞好灾后生产恢复,紧急调剂调运救灾种子,指导受灾地区抢排农田积水,因作物因灾情调控肥水,对绝收地块及时改种补种,开展水毁设施和农田修复。加强病虫监测预警,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等。狠抓灾区动物疫病防控,防止灾后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暴发流行。
2021-04-02 09:20:30
7月20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半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部署要求上来,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把攻坚克难的劲头鼓得更足一些,把各项工作抓得更紧更细一些,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会议指出,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生猪生产全面恢复,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全面展开,乡村富民产业稳步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形势稳定,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下半年农业农村工作基础较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挑战,气象灾害和重大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稳定性仍然较大,生猪生产面临市场波动和疫情风险等,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应对,努力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会议强调,要按照既定安排扎实做好下半年重点工作,一项一项抓,一件一件干,确保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紧盯关键时点抓好农业防灾减灾,部领导包片、各司局包省开展督导,一盯到底、务求到位,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健全监测和动态清零的机制办法,抓好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持续提升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实施好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建设、市场净化等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好抓实农村厕所革命,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进一步理清推进乡村振兴的理念思路,加强机制办法研究,加快建立协调一致、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农业农村部网站 李镆摄)
2021-04-02 09:20:08
7月18日,2021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本届峰会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布《2021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和D20生牛乳团体标准,奶业20强企业围绕企业创新发展、产业链提升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峰会并作主旨报告。会议强调,“十四五”期间要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总定位,深化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奶业振兴发展再上新台阶。持续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推进奶牛遗传改良,增加优质饲草料供给,不断提高奶源供给能力;持续强化全链条、全主体、全覆盖监管,进一步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乳品企业扩大自有奶源比例,鼓励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休闲观光等增值服务相结合,大力促进养殖加工融合发展;持续优化乳品供给结构,加快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奶酪等干乳制品,尽快提高乳品供需适配度;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进高质量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努力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据了解,2020年我国奶类产量3530万吨,同比增长7.0%,其中牛奶产量3440万吨,同比增长7.5%,均为“十三五”期间增长最快的一年;乳制品产量2780.4万吨,同比增长2.8%。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7%,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规模牧场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奶牛平均单产8.3吨,同比提高500公斤。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以上;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9.87%、99.89%,持续位居食品行业前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牛奶产量同比增加7.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
2021-04-02 09: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