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协会各分支机构、全体会员:为充分展示兽医队伍的职业风采及兽医工作者在临床诊疗、科技支撑、服务“三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方面的突出贡献,在努力构筑动物防疫体系、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工作成效,宣传推广重大动物疫病、人兽共患病防控和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积极营造兽医勤学、笃行、奋进的行业行风,中国兽医协会拟开展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杰出兽医推介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围绕动物疫病防控和绿色发展主线,积极践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理念,深入挖掘兽医行业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杰出兽医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优秀的职业、道德楷模。二、推介范围(一)此次推介仅限于中国兽医协会会员;(二)此次推介对象为:1.在基层从事诊疗、防疫、检疫、技术推广等工作的兽医从业人员;2.在院校、公安、部队、动物园、企业等领域从事临床诊疗的兽医从业人员;3.在科研机构、院校、公安、部队、企业等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兽医从业人员。推介对象符合上述3条其一即可。三、推介标准(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力行国家关于兽医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具有崇高的职业风尚。(二)热爱兽医工作,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为推动兽医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且从事兽医工作10年(含10年)以上。(三)积极参与疫病净化、人病兽防、乡村振兴,在动物防疫、动物诊疗、创新发明、技术推广、教学科研、救灾扶贫等工作中成绩突出,形成重大影响,有感人事迹。(四)长年工作在基层、边远山区、边境区域等艰苦地区的兽医,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且业绩突出。(五)围绕防病治病、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等进行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六)在小动物临床诊疗行业取得卓越成绩,推动兽医专科化发展,有突出贡献,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推动人才发展。注:必须在符合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另具备(三)、(四)、(五)、(六)条件之一者方可报名参选。四、推介方式(一)由推荐单位(推荐人)推选合适的候选人,并且提交推举理由及事迹材料,有条件的可以提交相关视频素材。(二)候选人通过推荐产生,具体推荐途径包括:1.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相关协(学)会推荐;尚未成立协(学)会的省、市、自治区以及部队、武警候选人可请相应行政或事业等行业主管部门作为推荐单位(每个单位限推荐3名);2.由中国兽医协会分支机构推荐(每个分支机构限推3名);3.由中国兽医协会单位会员推荐(每家会员单位限推2名);4.由中国兽医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推荐(每位理事限推1名)。(三)根据推介范围和标准,推荐单位(推荐人)应对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杰出兽医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推荐工作要实事求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保证推介质量。五、材料报送(一)提交材料1.《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杰出兽医候选人推荐表》(可在中国兽医协会官方网站www.cvma.org.cn“下载中心”下载。);2.一张1寸蓝底证件照原片(尺寸不小于1M且清晰度高);3.工作照(限3张,单张尺寸不小于1M且清晰度高);4.相关证明材料(如证书等)及补充材料(如视频等)。(二)注意事项1.请完整、认真填写附件《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杰出兽医候选人推荐表》(请填写完毕后打印,仅在“签字”处手动签写);2.《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杰出兽医候选人推荐表》中的所有签字盖章处须由相应单位/人员签字盖章方视为有效;3.相关证明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后扫描发送。(三)材料报送方式1.材料报送截止至2024年5月31日。请通过中国兽医协会邮箱xx@cvma.org.cn报送所有电子版材料:《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杰出兽医候选人推荐表》(请发送word文档及扫描件)、1寸蓝底证件照原片、工作照及相关材料(视频、证书扫描件等),所有盖章(签字)材料需要发送红章扫描件。2.发送电子邮件时请务必将所有文件压缩至同一压缩包发送,并将压缩包及邮件主题以“杰出兽医推介+姓名+手机号”的方式命名。六、展现形式在中国兽医协会第十一届兽医大会开幕式上(2024年8月24日)对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杰出兽医推介活动入选者进行推介,颁发奖杯及荣誉证书。七、宣传方案为了让杰出兽医先进事迹真正在行业内起到模范带动作用,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提高大众对兽医行业的认识,提升兽医职业的社会形象,将对其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进行宣传推介,主要方式包括:(一)在中国兽医协会官方网站设立杰出兽医宣传专栏。(二)在第十一届中国兽医大会上设专区展览,展示入选杰出兽医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三)在协会会刊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广泛宣传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杰出兽医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八、时间进度(一)4-5月份,收集整理候选人资料;(二)6月中旬,由中国兽医协会组织审查会对推荐人选的资格进行审查,推选出10名杰出兽医候选人及10名提名入选者;(三)6月下旬,中国兽医协会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公布推介结果并通知入选者;(四)8月24日,在中国兽医协会第十一届兽医大会开幕式上举行推介活动;(五)9月后,在中国兽医协会及合作媒体上进行后期宣传。(六)此次推介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兽医协会。九、联系方式联 系 人:刘女士,电话:010-62129116-816电子邮箱:xx@cvma.org.cn附件:中国兽医协会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兽医候选人推荐表.docx中国兽医协会2024年4月7日通知原文:关于开展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杯杰出兽医事迹推介活动的通知.pdf
2024-04-11 12:55:20
川兽医协〔2024〕4号 四川省兽医协会关于召开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全省兽医技术交流会预通知协会理事、理事单位、动物疫控机构及兽医行业从业者:为赋能畜牧兽医行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四川省兽医协会《章程》规定, 结合我省当前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的需要,经四川省兽医协会、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决定,拟定于5月16日-17日在成都武侯渝江皇冠假日酒店召开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全省兽医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将开展相关兽医技术交流分享、兽医新产品展示并表彰上年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活动。 大会面向全省畜牧兽医从业人员,旨在提高我省畜牧健康养殖、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疾病诊疗和兽医公共卫生水平,为兽医工作者和兽医行业单位、企业等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诚邀广大会员单位、兽医行业从业者、养殖企业代表等莅临参会。请有意协办、承办、赞助本次会议的单位和企业请与组委会联系洽谈,请参与理事会会议相关参会人员和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于2024年4月30日之前,在四川省兽医协会官网(https://www.scssyxh.com)、微信小程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参会信息,提前做好参会准备工作。咨询电话:黄长青13018290535、朱昱竹18382298988特此通知。四川省兽医协会2024年4月7日   
2024-04-07 12:48:02
索 引 号  07B260206202400049                          信息所属单位  畜牧兽医局信息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64号文  号                                       生效日期  2024年03月11日     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19日内容概述  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无疫小区名单及位置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评估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湖南等23个省份的69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6个布鲁氏菌病无疫小区、2个牛结核病无疫小区、1个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疫小区、1个新城疫无疫小区达到有关疫病无疫标准。云南省的1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增加生产单元并变更名称,湖南等2个省份的2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增加生产单元,内蒙古自治区的1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和1个布鲁氏菌病无疫小区变更名称。上述无疫小区均已通过国家评估,具体名单、单元及位置信息详见附件1和附件2。   唐山新好农牧有限公司、山东荣昌育种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正嘉原种猪场有限公司鄂州原种猪场、贵州御咖牧业有限公司无非洲猪瘟小区等4个无疫小区因停产及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无法正常运行等原因,不再符合无疫小区条件要求,按规定撤销其无疫小区资格,具体名单、单元及位置信息详见附件3和附件4。   特此公告。     附件:1.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无疫小区名单                2.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无疫小区单元及位置信息             3.撤销资格的无疫小区名单             4.撤销资格的无疫小区单元及位置信息                                                                                   农业农村部                                                                              2024年3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64号.ofd
2024-03-19 10:37:5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工作总站: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意见》(农牧发〔2021〕29 号)和2024年畜牧兽医工作要点,我中心组织实施2024年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以下简称“国家级净化场”)评估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基本原则         按照“自愿申请、统一标准、科学评估、分级管理”的原则开展国家级净化场评估,确保评估的客观公正。二、评估范围(一)评估种类         国家级猪伪狂犬病、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禽白血病、鸡白痢、支原体病、牛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场等。(二)申报条件         有两年以上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经验,符合《动物疫病净化场评估技术规范(2023版)》(疫控综〔2023〕49号)必备条件和现场综合审查要求的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三、组织形式及工作安排(一)组织申报       本年度申报工作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通知下发之日起至4月30日;第二阶段为5月1日起至8月15日,以省为单位进行申报。各单位接到通知后,登录中国兽医网(网址:https://www.cadc.net.cn)“兽医卫生综合信息平台”,进入“全国动物疫病净化信息系统”完成填报工作。以省为单位将《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申报书》(模板见《动物疫病净化场评估管理指南(2023版)》)和推荐函(附《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推荐汇总表》,见附件),一式两份分别寄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我中心,过期不予受理。(二)材料初审        我中心配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组织评估专家对各地报送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必要时开展现场调研,确定拟评估的国家级净化场名单。(三)净化场评估        我中心分别于上半年(7月15日前)和下半年(10月15日前)组织评估专家组对通过初审的养殖场开展材料评估或现场评估,现场评估比例不低于通过初审的养殖场总数的30%。现场评估专家组由3-5名评估专家组成,负责现场审查、现场抽样、采样监督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确认。养殖场所在地的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协助完成各项工作。样本检测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实验室完成。(四)报送评估结果        我中心根据评估专家组意见,对评估结果进行汇总和复核,并向农业农村部上报最终评估结果。四、有关要求(一)扩大范围,突出重点。各地要紧跟产业需求,深入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继续以种畜禽场和奶畜场为重点,开展垂直传播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净化,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二)严格把关,确保质量。高度重视国家级净化场申报工作,严格审核申报养殖场相关资质,指导完成系统填报,确保申报养殖场符合国家级净化场申报要求。(三)加强指导,规范管理。扎实开展辖区内动物疫病净化场日常管理和技术培训。对动物疫病净化场一场一策进行指导,持续加强净化效果的抽样检测,长效维持动物疫病净化状态。五、联系方式(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联系人:赵鑫铖  电话:010-59191402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南里11号(畜牧兽医局防疫处)电子邮箱:syjfyc@163.com(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人:张倩、胡迪  电话:010-59198882地址:北京市大兴区天贵大街17号(创新中心工作组)电子邮箱:cadccxzx@126.com附件: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推荐汇总表.docx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                                                                                                                                                           2024年3月7日           
2024-03-14 09:26: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机关各司局、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农业农村技能人才是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农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紧紧围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健全农业农村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完善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体系更加完善,使用制度更加合理,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农村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到2035年,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作用更加凸显。   (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将党的领导贯穿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全过程,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构建技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格局。   坚持服务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素质、强能力,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需求相匹配。   坚持以用为本。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搭平台、创机制、强抓手、建载体,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引导激励保障高技能人才作用发挥,切实增强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   坚持协同推进。加强系统谋划、整体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挥用人主体、管理部门、社会力量等作用,在政策支持、投入机制、服务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齐抓共促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四)加强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强技促产人才培训行动,聚焦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花生等主要粮油作物和棉糖果菜茶等重点经济作物,在生产大省加快培养一批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等高技能人才,每个省份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人。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中设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示范培训班,每年面向生产大省开展10期专题培训,培训不少于1000名种植技术能手。依托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种植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鼓励各地分层级、分类型开展高产竞赛,发掘一批种植能手,打造一批高产典型,辐射带动各地加大种植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五)加强种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种业振兴人才支撑,面向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原良种场等,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关键环节技能需求,加快培养育种育苗、孵化繁育、仔畜护理等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种业企业和基地人才培育主体作用,用3年时间在全国选拔培育1000名育种能手,辐射带动培养1万名左右种业高技能人才。   (六)加强耕地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黑土地保护利用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每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省份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省份培养土壤改良、科学施肥、农业节水、农田水利、耕地质量评估等领域高技能人才不少于1000人。结合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能人才典型案例。   (七)加强农机作业服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支撑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农机作业服务质量,加快培养农机驾驶操作及维修等高技能人才。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粮豆轮作和稻油轮作等种植模式,定期分区域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专题培训交流。实施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每年培训农机手100万人次以上。组织开展全国农机一线“土专家”遴选培育工作,选育300名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生产服务、运用管理的一线“土专家”。开展农机作业服务技能竞赛活动,选树一批作业标兵、维修能手。   (八)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人才支撑,聚焦粮油主产省份和灾害重发省份,主要面向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聚焦旱涝、台风、低温冻害、高温热害等主要灾害,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措施、设施装备应用培训,尽快培育一批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专业技术人员。   (九)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控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继续教育。实施动植物疫病防控技能人才知识更新行动,聚焦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牛羊布病等重点动物疫病和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发挥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单位、涉农院校和企业等主体培训功能,用5年时间实现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技能人才轮训全覆盖。   (十)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农兽药安全使用、化肥科学使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重点领域,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培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种子质量检测、农兽药检测、饲料检验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围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和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监管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安卫士”典型选树活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能竞赛活动。   (十一)加强乡村建设和传统技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鼓励各地加快培养乡村规划、建设和运营管护等方面高技能人才。加快培育乡村工匠,指导各地挖掘一批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者。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遴选认定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乡村工匠大师,设立一批乡村工匠技能技艺传承培训场所。扶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   (十二)加强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建设一批主要面向农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加强智慧农业典型模式、先进技术装备等的展示交流推广;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万人次。举办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每年示范培训500名电商领域高技能人才。支持各地建设一批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培养一批直播带货技能人才。   三、健全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   (十三)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涉农职业院校为基础,农业企业为主体,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补充,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省校合作机制,依托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为基层一线“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耕耘者”振兴计划、“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增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带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深化农业农村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东西部协作。将在农业重大工程、科研项目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高技能人才,纳入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引导农业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加强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鼓励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导高技能人才下乡服务。   (十四)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参加农业农村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可分别比照相应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支持各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用人单位可实行“高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合作模式,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作用。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有农垦企业的人才集聚效应,鼓励企业通过岗位聘用、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使用高技能人才。   (十五)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大新职业和职业标准开发力度,完善农业农村职业分类和标准体系。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作业与维修等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依法依规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职业资格评价。对育种育苗、绿色种养、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技能要求高、涉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职业,实行技能等级认定。对涉及乡村特色产业所需的特有技能,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支持农业企业按要求健全“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打通技能评价与职称评审通道,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条件限制,对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可直接认定或破格晋升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农业、工程、实验等系列职称评审,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加大对农业行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推荐遴选,加强行业监管、机构自律和社会监督。   (十六)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构建以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等为龙头、各地技能竞赛和涉农院校竞赛为基础、专项竞赛为补充的农业农村技能竞赛体系,推行“以赛代评”,符合条件的直接认定相应技能等级。推动有影响力、代表性的农业项目纳入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项。鼓励农业企业对竞赛获奖选手建立与岗位使用及薪酬待遇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定期组织遴选全国农业农村技术能手,优先推荐参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表彰奖项。鼓励各地健全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和奖励扶持,在进修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四、强化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将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落实。依托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形成协同推进合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院校和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   (十八)加强政策支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在面向乡村人才的培育项目中,将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培训范围。将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纳入本地区人才目录,统筹利用现有政策、资金、项目、平台,强化对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专门支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有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院校、社会组织等,遴选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高技能人才在金融等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纳入信贷直通车服务范围。   (十九)加强管理服务。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将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人才振兴重要任务来抓,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提升高技能人才管理服务水平。按照全覆盖、可及性、便利性的要求,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   (二十)加强宣传引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传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贡献,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支持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支持各地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选树、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热情,引导带动广大技能人才提升技艺技能、争创优异业绩。                                                                           农业农村部                                                                         2024年2月4日
2024-03-13 10:36:2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机关各司局、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农业农村技能人才是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农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紧紧围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健全农业农村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完善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体系更加完善,使用制度更加合理,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农村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到2035年,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作用更加凸显。(三)工作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将党的领导贯穿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全过程,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构建技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格局。坚持服务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素质、强能力,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需求相匹配。        坚持以用为本。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搭平台、创机制、强抓手、建载体,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引导激励保障高技能人才作用发挥,切实增强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坚持协同推进。加强系统谋划、整体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挥用人主体、管理部门、社会力量等作用,在政策支持、投入机制、服务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齐抓共促的良好局面。二、加强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四)加强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强技促产人才培训行动,聚焦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花生等主要粮油作物和棉糖果菜茶等重点经济作物,在生产大省加快培养一批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等高技能人才,每个省份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人。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中设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示范培训班,每年面向生产大省开展10期专题培训,培训不少于1000名种植技术能手。依托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种植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鼓励各地分层级、分类型开展高产竞赛,发掘一批种植能手,打造一批高产典型,辐射带动各地加大种植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五)加强种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种业振兴人才支撑,面向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原良种场等,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关键环节技能需求,加快培养育种育苗、孵化繁育、仔畜护理等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种业企业和基地人才培育主体作用,用3年时间在全国选拔培育1000名育种能手,辐射带动培养1万名左右种业高技能人才。(六)加强耕地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黑土地保护利用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每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省份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省份培养土壤改良、科学施肥、农业节水、农田水利、耕地质量评估等领域高技能人才不少于1000人。结合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能人才典型案例。(七)加强农机作业服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支撑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农机作业服务质量,加快培养农机驾驶操作及维修等高技能人才。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粮豆轮作和稻油轮作等种植模式,定期分区域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专题培训交流。实施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每年培训农机手100万人次以上。组织开展全国农机一线“土专家”遴选培育工作,选育300名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生产服务、运用管理的一线“土专家”。开展农机作业服务技能竞赛活动,选树一批作业标兵、维修能手。(八)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人才支撑,聚焦粮油主产省份和灾害重发省份,主要面向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聚焦旱涝、台风、低温冻害、高温热害等主要灾害,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措施、设施装备应用培训,尽快培育一批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专业技术人员。(九)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控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继续教育。实施动植物疫病防控技能人才知识更新行动,聚焦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牛羊布病等重点动物疫病和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发挥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推广单位、涉农院校和企业等主体培训功能,用5年时间实现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技能人才轮训全覆盖。(十)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聚焦农兽药安全使用、化肥科学使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重点领域,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培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种子质量检测、农兽药检测、饲料检验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围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和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监管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安卫士”典型选树活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能竞赛活动。(十一)加强乡村建设和传统技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鼓励各地加快培养乡村规划、建设和运营管护等方面高技能人才。加快培育乡村工匠,指导各地挖掘一批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者。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遴选认定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乡村工匠大师,设立一批乡村工匠技能技艺传承培训场所。扶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十二)加强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举办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建设一批主要面向农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加强智慧农业典型模式、先进技术装备等的展示交流推广;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万人次。举办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每年示范培训500名电商领域高技能人才。支持各地建设一批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培养一批直播带货技能人才。三、健全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十三)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以涉农职业院校为基础,农业企业为主体,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补充,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省校合作机制,依托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为基层一线“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耕耘者”振兴计划、“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增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带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深化农业农村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东西部协作。将在农业重大工程、科研项目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高技能人才,纳入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引导农业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加强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鼓励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导高技能人才下乡服务。(十四)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         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参加农业农村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可分别比照相应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支持各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用人单位可实行“高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合作模式,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作用。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有农垦企业的人才集聚效应,鼓励企业通过岗位聘用、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使用高技能人才。(十五)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加大新职业和职业标准开发力度,完善农业农村职业分类和标准体系。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作业与维修等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依法依规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职业资格评价。对育种育苗、绿色种养、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技能要求高、涉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职业,实行技能等级认定。对涉及乡村特色产业所需的特有技能,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支持农业企业按要求健全“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打通技能评价与职称评审通道,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条件限制,对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可直接认定或破格晋升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农业、工程、实验等系列职称评审,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加大对农业行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推荐遴选,加强行业监管、机构自律和社会监督。(十六)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构建以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等为龙头、各地技能竞赛和涉农院校竞赛为基础、专项竞赛为补充的农业农村技能竞赛体系,推行“以赛代评”,符合条件的直接认定相应技能等级。推动有影响力、代表性的农业项目纳入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赛项。鼓励农业企业对竞赛获奖选手建立与岗位使用及薪酬待遇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定期组织遴选全国农业农村技术能手,优先推荐参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表彰奖项。鼓励各地健全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和奖励扶持,在进修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四、强化保障措施(十七)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将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落实。依托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形成协同推进合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院校和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十八)加强政策支持。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在面向乡村人才的培育项目中,将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培训范围。将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纳入本地区人才目录,统筹利用现有政策、资金、项目、平台,强化对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专门支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有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院校、社会组织等,遴选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高技能人才在金融等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纳入信贷直通车服务范围。(十九)加强管理服务。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将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人才振兴重要任务来抓,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提升高技能人才管理服务水平。按照全覆盖、可及性、便利性的要求,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二十)加强宣传引领。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传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贡献,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支持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支持各地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选树、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热情,引导带动广大技能人才提升技艺技能、争创优异业绩。                                                                               农业农村部                                                                             2024年2月4日
2024-03-13 09:31:4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根据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我部对《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进行了修订。现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落实。农业农村部                                                               2024年2月29日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牧发〔2021〕24号)要求,更好发挥政策调控的保障作用,稳固基础生产能力,有效防止生猪产能大幅波动,在总结前期生猪产能调控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本实施方案。一、修订背景近几轮“猪周期”波动表明,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必须以稳固的基础产能作为支撑。2021年9月《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印发以来,各项调控工作稳步推进,相关调控响应机制逐步建立运行。落实了分级调控责任,守住了4100万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建立了一大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挂牌,守住了规模猪场数量目标。两年多来,生猪产能总体稳定,产业素质加快提升,猪肉产量恢复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猪肉市场充足供应的基础不断夯实。但随着生猪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猪肉消费趋于稳定,调控方案所设定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和波动范围及产能调减等措施,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的生猪稳产保供工作,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二、总体要求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指标,坚持预警为主、调控兜底、及时介入、精准施策的原则,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分级压实责任,优化“三抓两保”(抓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养殖大场,保能繁母猪合理存栏量、保规模猪场合理数量)任务,建立不同层级的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按照“长期调母猪,短期调肥猪”的调控策略,构建完善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三、精准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一)确定能繁母猪保有量“十四五”后期,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3900万头左右。之后,将根据猪肉消费和生猪生产效率等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各省份”)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以其2023年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基数,结合生产发展实际确定。全国和各省份季度末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非季度末月份,以国家统计局季度末数据为基数,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的能繁母猪存栏月度环比变化率测算得出。(二)保持能繁母猪合理存栏水平按照生猪产能调控要求,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划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区域,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1. 绿色区域:产能正常波动。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92%—105%区间(含92%和105%两个临界值)。以市场调节为主,不需要启动调控措施。保持监测预警工作常态化,定期发布动态监测信息。2. 黄色区域:产能大幅波动。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85%—92%或105%—110%区间(含85%和110%两个临界值)。启动相应调控措施,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促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归到绿色区域。情形一: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减少。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85%—92%区间(含85%的临界值)。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强化能繁母猪存栏量监测调度,及时发布动态监测信息,引导市场预期,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二是启动产能增加机制。农业农村部引导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合理增加产能。相关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引导和督促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减缓能繁母猪淘汰,增加能繁母猪补栏,稳定并恢复产能。三是向产能降幅较大的地方发预警函。农业农村部视情况向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较大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发预警函,要求及时采取恢复措施。省级和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可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情形二: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增加。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105%—110%区间(含110%的临界值)。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强化能繁母猪存栏量监测调度,及时发布动态监测信息,引导市场预期,淘汰低产母猪,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二是启动产能调减机制。农业农村部引导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合理调减产能。相关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引导和督促生猪产能调控基地采取延迟能繁母猪补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等调减产能措施。3. 红色区域:产能过度波动。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低于正常保有量的85%或高于正常保有量的110%。强化相应调控措施,促使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回归到绿色区域。情形一:能繁母猪存栏量过度减少。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低于正常保有量的85%。加大工作力度增加产能,农业农村部向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正常保有量的85%,且未采取调控措施或调控不力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发预警函,督促进一步采取补贴、信贷、贴息等政策措施,遏制产能下滑势头,尽快恢复能繁母猪存栏量。情形二:能繁母猪存栏量过度增加。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高于正常保有量的110%。全面强化调减产能各项措施,继续加大低产母猪淘汰力度,引导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暂缓新增能繁母猪和新建扩建猪场。(三)其他异常情况调控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绿色区域,但种猪生产供应、新生仔猪数量或生猪存栏量出现异常减少等情况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必要时可制定临时性政策措施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种猪核心群保有量保持在15万头以上,最低保有量不低于12万头。当核心群保有量处于12万至13.5万头(含临界值)时,特别是低于12万头时,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强政策支持,使核心群存栏量尽快回归到合理水平。四、切实稳定生猪生产能力(一)保持规模猪场数量稳定农业农村部对全国现有年设计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进行备案,根据2023年末全国养殖场直联直报系统备案的规模猪场数量,结合生猪规模养殖发展趋势,设定全国规模猪场保有量稳定在13万个以上的目标。各地应保持规模猪场数量总体稳定,不得违法拆除,确需拆除的,应安排养殖用地支持其异地重建,并给予合理经济补偿。规模猪场自愿退出的,各地可根据减少的能繁母猪产能情况,新建或扩建对应产能的规模猪场,确保生猪产能总体稳定。(二)分级建立产能调控基地依托全国养殖场直联直报系统,对各地规模猪场进行动态监测,重点监测其数量和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对年设计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和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按照猪场自愿加入并配合开展产能调控的原则,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省级农业农村部门于每年2月底前完成上一年度新增基地挂牌和退出基地摘牌。各地可结合实际建立相应层级的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挂牌。产能调控基地按相关规定享受生猪生产支持政策。(三)合理引导生产和市场预期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节奏。在猪价低迷、生猪养殖严重亏损时,引导养殖场(户)降低生猪出栏体重、避免压栏增重,鼓励屠宰企业更多收购标准体重生猪。在生猪价格快速上涨时,引导养殖场(户)顺时顺势出栏,避免因压栏和二次育肥造成短期供应减少,防止后市集中出栏导致价格急涨转急跌。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监测预警。农业农村部及时发布生猪生产监测预警信息,向各省份反馈能繁母猪存栏量和规模猪场保有量等月度指标数据变化情况,并探索发布新生仔猪数量、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等反映生猪产能和市场供应情况的指标数据。各省份参照农业农村部的监测制度,开展生产监测并向辖区内各地市反馈相关指标数据。各省份要在工作力量、经费和平台等方面,支持生猪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形势会商和信息发布,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和供应情况,视情况启动相应政策措施。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综合研判对生猪稳产保供的影响。针对行业热点和突发性事件,在生猪价格出现急涨急跌、生产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等情况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二)细化实施方案。各省份应结合实际修订本级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并将能繁母猪及规模猪场保有量等指标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在保证本省份生猪产能目标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下级行政区域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合理波动区间范围。县级以下行政区域重点是稳定规模猪场数量,不宜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分解到乡镇、村和规模猪场。各省份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于2024年4月底前报农业农村部备案。(三)加大政策支持。当本省份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低于正常保有量的92%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出栏生猪头均亏损200元左右)3个月及以上时,可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对规模猪场和种猪场(含地方猪保种场)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同时,应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增加信贷投放,可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给予贴息补助;各省份可结合实际出台其他调控产能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省份参照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配套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2024-03-04 10:33:07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规范、普及、强化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继续教育,提升兽医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明确兽医继续教育工作目标立足于动物疫病防控和兽医服务实际需求,以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为抓手,促进高水平兽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为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底,建立规范、优质的资源平台,初步形成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制度框架和管理体系;乡村兽医接受继续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提高有效应对本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到2030年底,形成标准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实现备案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全覆盖,兽医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二、建立新型执业兽医继续教育体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农业农村部有关工作安排,具体开展新型执业兽医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五个一”重点任务。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协助做好继续教育机构遴选和专家推荐等工作,组织、引导执业兽医接受继续教育。(一)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实现集中规范管理。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搭建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实现对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培训机构和学习过程等规范管理。(二)遴选一批培训机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培训机构自愿申报、专家工作组评比等方式,遴选出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通过树立行业标杆,带动其他培训机构逐步优化条件,提升继续教育整体质量。(三)投放一批公益课程,满足学习提升需求。编制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公需课程和专业课程框架,开展培训机构提交课程的内容评估和质量把关,选取一批优质公益性课程投放到服务平台,逐步充实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满足执业兽医能力提升需求。(四)出台一套规章制度,确保流程有章可循。明确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专家工作组的任务分工,规范继续教育学习和管理工作流程。制定继续教育机构和课程管理制度,明确机构和课程的推荐条件、遴选流程和效果评价方式。建立学时管理机制,规范记录执业兽医接受继续教育情况。(五)拓展一批培训模式,丰富继续教育渠道。根据执业兽医继续教育需求,鼓励开展学术研讨、技术交流、培训班、技能竞赛等活动。探索将不同形式的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活动纳入服务平台,逐步扩充继续教育形式和渠道。三、分级推进乡村兽医继续教育(一)完善乡村兽医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于不同区域畜牧业生产、动物疫病防控特点以及乡村兽医队伍建设情况,明确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方式、规模、时间等。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定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度,建立课程质量评估、授课效果反馈等长效机制,指导做好培训合格认定和培训记录,完善激励与考核管理。(二)明确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培训重点和方向,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的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动物防疫基础知识等基本素质培训,以及兽医临床操作、应急演练、本地重点动物疫病防治等专业技能培训。(三)丰富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开展形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遴选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与;科学设置乡村兽医继续教育课程,统筹利用好执业兽医继续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拓展线上课程共享等渠道,可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培训。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定期举办全国乡村兽医师资培训班。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对全国兽医继续教育的业务指导。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制定本省份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继续教育计划,加强日常管理,在全国兽医队伍信息管理系统中关联或录入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参与继续教育情况,将继续教育情况与执业兽医年度情况报告、乡村兽医备案管理相结合,定期汇总分析继续教育数据;广泛开展兽医继续教育宣传引导工作,持续提升参与度。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4年1月26日
2024-02-02 10:06:0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各有关高校、科研单位:  为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完善备案工作制度,规范实验室备案内容与程序,现就做好一级、二级实验室备案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完善一级、二级实验室备案制度,督促实验室设立单位主动备案;落实农业农村部门属地管理责任,做到应备尽备、底数明晰,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统一备案内容   (一)明确备案范围。从事与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一级、二级实验室(含移动式实验室),均应当向农业农村部门备案。   (二)统一备案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实验室的备案登记工作。   (三)严格备案标准。备案实验室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11)、《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通则》(NY/T1948–2010)、《移动式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GB27421–2015)等规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应当与其拟开展的实验活动相匹配。同一套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下的不同实验间,作为一个实验室备案;采用不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实验室,分别单独备案。   (四)确定备案要素。备案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及其设立单位基本情况、实验室负责人情况、工作人员情况、平面布局、主要设施设备、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拟从事的实验活动范围等。   三、规范备案程序   (一)自我评估。实验室备案前,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就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内容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实验室拟从事的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风险等进行自我评估。   (二)提交材料。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含已建成未备案的一级、二级实验室),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及时向实验室所在地(移动式实验室设立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提交以下备案材料:一级、二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信息表(参考附件1)、实验室或实验室设立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复印件)、实验室设立单位的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框架图、实验室平面布局图、实验室主要设施设备信息和检测报告、实验室自我评估意见等。   (三)材料审核。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在收到实验室备案材料后,应当及时审核,对材料齐全且备案信息完整的予以备案,发放一级、二级实验室备案凭证(参考附件2)。材料不齐全或者备案信息不完整的,应在及时补正后,再予备案。   四、强化监管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农村部负责指导全国一级、二级实验室备案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实验室备案管理工作,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本指导意见要求,制定完善实验室备案管理办法。已出台的备案管理办法不符合本指导意见要求的,要组织修订完善。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教育、科技、海关、林草、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实验室备案工作。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指导意见另行制定。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军队实验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二)强化备案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备案工作机制,指导辖区内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做好备案宣传,督促实验室落实生物安全主体责任。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发放备案凭证后,组织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对备案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实验室备案材料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应当通知实验室及时更新备案信息。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应当每年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   实验室设立单位法定代表人、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平面布局、重要设施设备(包括生物安全柜、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型离心机等)、实验活动范围等与生物安全相关的重大事项发生变更时,应及时向原备案部门更新备案信息。其中,涉及实验室平面布局、重要设施设备、实验活动范围发生变更的,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当再次自我评估(必要时可邀请专家)并提交评估意见及相关材料。移动式一级、二级实验室需异地使用的,应当提前将实验室原备案材料、工作地点、时间安排、实验活动内容、实验室负责人、工作人员等信息向原备案部门和使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报告,接受使用地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的监督管理。实验室不再从事实验活动的,应由原备案部门注销备案。   (三)推动信息化建设。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信息平台建设运维工作,并制定信息填报指南。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每年按指南要求组织辖区内备案实验室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填报,逐步完善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 附件:1. 一级、二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信息表 (参考模板)         2. 一级、二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凭证(参考模板)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4年1月17日
2024-01-31 13: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