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附红细胞体病简介

2022-04-14 18:23:49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俗称血虫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感染机体后, 寄生于人或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处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以发热、贫血和黄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报道指出,以毛皮动物易感程度观察,顺序为貉-北极狐-水貂-银黑狐。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及禽类均患此病,而毛皮动物又以其屠宰的下脚料为食,故本病防不胜防。目前附红细胞体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先后已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该病。我国是目前附红细胞体病流行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辽宁、山东和吉林等地区各大小养殖场时有发生,以貉子发病居多。该病已经对畜牧生产及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是一种急待控制的传染病。

    1病原特征

    附红细胞体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是小的一类可自我繁殖的多形性原核微生物,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等处,属于柔膜体科的支原体属。呈球形、环形、卵圆形、杆状、哑铃状、星形等多种形态,一般为0.4-1.5 μm,对干燥和化学比较敏感,0.5%石炭酸于37℃经3小时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附红细胞体病为性分布传染病, 截至目前, 全世界已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附红细胞体的感染, 其隐性感染率很高。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 尤以夏秋发生较多。但是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只是发生的程度和范围不同而已。通常附红细胞体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a.吸血昆虫(蚊、螨、蝇、虱、蚤)叮咬。b.针头注射等由血液直接传播。c.没有熟制的含血虫的病害动物饲料由胃肠道传播。d.互相咬斗出血后传播。

    3发病机制

    附红细胞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发热、贫血、黄疸, 主要是附红细胞体破坏了大量红细胞, 附红细胞体与红细胞相互之间作用, 就会使红细胞膜内陷形成凹陷和空洞, 改变了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形状, 这些变形的红细胞经过脾脏、淋巴结时会被。通常机体有功能健全的防御系统, 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的数量保持相当低的水平。但当机体受到强烈的应激时, 机体的抵抗力降低, 附红细胞体大量繁殖, 使变形的红细胞数量增多。一方面由于变形的红细胞被机体, 而引起贫血; 另一方面, 由于红细胞膜的改变导致被遮蔽的抗原暴露出来或者已有抗原发生变化, 被自身免疫系统视为异物, 机体产生自身抗体 IgM型冷凝素并攻击被感染的红细胞, 导致Ⅱ型过敏反应, 引起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贫血可以刺激造血器官出现网织红细胞增多, 并伴发巨红细胞症, 红细胞大小不均匀, 多染细胞增多和有核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增多, 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 红细胞脆性增高, 白细胞总数增多。

    4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时,因应激刺激急性发作。低热,黄疸,出血,贫血,四肢肌无力,尿黄,发病初期粪干,后期拉稀,带血,甚至煤焦油状。母兽可致胎儿吸收,死胎,早产,不发情,不孕。公兽无精,精子畸形。心扩张,肝、脾、肾淤血、肿胀。

    5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良;如有大肠杆菌感染的可见肠内膜出血,肠系淋巴结肿大;有的可见肠壁肿胀增厚,卡他性肠炎,肺脏苍白,伴有混合感染的可见肺脏出血;脂肪黄染;腹腔积液;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针尖状出血点;脾脏几乎正常,偶见肿胀;肾脏肿胀,被膜紧张,苍白,切面可见出血。

    6 防治措施

    目前,国内外仍无有效预防该病的疫苗。保持兽舍良好的卫生;提高兽群健康水平;发生疥螨时要及时;加强环境,减少吸血昆虫的孳生。有报道指出,附红细胞体在结构上缺乏细胞壁, 导致干扰细胞壁形成的类(青霉素) 的天然抗性。可以使用长效土霉素或强力霉素(多西环素)预防性投药,病兽以血虫净、VC、VB6、VB12及硫酸亚铁,口服黄芪多糖和电解多维联合。

    本病早期诊断,早期可以提高率。一旦发现病兽,应及时检测,尽快确诊,隔离病兽,同时。驱除外界蚊、蝇等昆虫,防止疥螨、虱、蜱等体外寄生虫感染。通过我们的临床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发现,30%-40%健康兽的血液中都能发现附红细胞体,呈无症状带菌感染。但是其能造成下降,如果不进行会使机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同时也会干扰犬瘟热等疫苗的免疫,造成免疫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