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嗨~~你一定认识我吧?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我是“特种经济动物”?
也不知道啥是“特种经济动物”?
那今天我就给你介绍一下我和其他“特种经济动物”小伙伴们吧!
什么是特种经济动物?
特种经济动物简称“经济动物”,是指一类具有特定经济用途与经济价值、驯化程度不同和人工规模化饲养繁育的动物。特种经济动物并不单纯指哪一类或哪一种动物,它包括至少三层含义:首先,能向社会提供珍贵、经济价值较高的特殊产品;其次,在驯化程度上不及家畜、家禽等家养动物,但已能够人工驯养;最后,驯养的动物种群能正常繁殖并具有足够的数量规模,也就是能人工规模化饲养繁育。如果不符合上述特征的话,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特种经济动物。
特种经济动物的特点
1. 产品具有特定经济用途特种经济动物能够为人类提供特定产品,具有特殊的经济用途和经济价值,如药用价值(如鹿茸、麝香、全蝎等)、毛皮价值(如貂皮、狐皮、獭兔皮等)、观赏价值(如金鱼、画眉、鹦鹉等)和食用价值(如鸽肉、牛蛙、鹿肉等)等。
2. 驯化程度较低与家畜、家禽等家养动物相比,特种经济动物的驯养历史较短,驯化程度较低,饲养过程中应激性较强,要求的饲养管理技术特殊。
3. 能够人工规模化饲养这是与野生动物最大的区别,野生动物由于长期的生存竞争,表现出对原产地地域的特殊适应性,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在人工养殖以后,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繁殖性能下降或停滞,只能暂养成活,养殖群体难以自我繁殖延续,人工养殖的经济价值难以体现。野生动物只有经过人工长期的驯化,解决高效繁殖和快速生长的技术难题,动物群体才能自我繁殖,形成一定的繁殖群体,也就是说能规模化饲养,才能转变为特种经济动物。
4. 种类繁多,分布地域性明显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大差异,导致其适合饲养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饲养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在我国,貂、狐、貉等毛皮动物适合于北方寒冷地区饲养,蛤蚧、鳄鱼和蛇类等适合于南方地区饲养。但某些驯化程度较高、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如鹿、经济禽类等在各地均可饲养。随着人工饲养过程中驯化程度的提高,特种经济动物的适应区域可逐渐扩大。
5. 季节性繁殖大多数特种经济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驯化时间短、驯化程度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大多保持着原始栖息环境下的特点。例如,哺乳动物一般在食物最丰富的季节产仔,大多数鸟类在春季繁殖等。
特种经济动物的分类
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多且分布范围广,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人们习惯于将特种经济动物按不同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
按照动物的经济用途分类
1. 毛皮动物以生产毛皮为主要产品而饲养的动物,如水貂、貉、狐、海狸鼠、水獭、艾虎、獭兔等。
2. 药用动物身体的全部或局部器官有较高药用价值的一类动物,如鹿、麝、熊、毒蛇、蜈蚣、蝎子、蟾蜍、海马、蚯蚓和土鳖等。
3. 食用动物肉用和蛋用价值较高的一类动物,如肉兔、肉犬、肉鸽、雉鸡、鹌鹑、鹧鸪、鸵鸟、番鸭、野鸭、甲鱼、黄鳝、泥鳅、牛蛙、蜗牛等。
4. 观赏伴侣动物观赏价值较高、家庭伴侣(宠物)类动物,如宠物犬、宠物猫、观赏鸟、观赏兔、观赏鱼、观赏龟和蜥蜴等。
5. 饲料类动物活体和其加工品可作为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一类动物,如黄粉虫、蝇蛆、蚯蚓、蚕蛹和蜗牛等。
6. 实验动物类人工饲养和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研、教学、生产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如大鼠、小鼠、豚鼠、兔、青蛙、蟾蜍、比格犬、恒河猴等。
7. 特殊用途动物经过驯化繁育后满足人类特殊领域(如狩猎、工业和军事等)需要的动物,如狩猎犬、导盲犬、军警犬、猎鹰、白蜡虫、蚕等。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动物的用途显而易见,缺点是如果同一动物有多种用途,则可同时归属于不同的类。例如,犬有肉用、实验用、药用、皮用、观赏和特殊用途等;鹿有药用、肉用、皮用和观赏4种用途;蚯蚓既可药用,又可作饲料用。
按照动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1. 特种兽类动物药用价值、毛皮价值和肉用价值等很高的哺乳动物,如鹿、水貂、貉、狐、麝鼠等。
2. 特种禽类动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鸟类动物,如鹌鹑、雉鸡、乌骨鸡、鹦鹉、鹧鸪等。
3. 特种水产动物经济价值较高的非传统养殖的水生动物,如金鱼、热带鱼等观赏鱼类及龟、鳖、黄鳝和泥鳅等。
4. 其他类动物 主要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类动物,如蚯蚓、蝎子、蜜蜂等。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及问题
养殖业的现状
我国目前饲养的特种经济动物主要指国家林业局在2003 年发布的可以用于从事商业性经营、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54 种陆生野生动物,还包括一些畜禽的特殊品种(如乌骨鸡、肉鸽和观赏犬等)和因特殊需要驯养繁殖利用的陆生野生动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特色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增长,特种动物产业对促进现代农业化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人们健康水平及满足老年社会健康产业需求等具有重大意义。
特种经济动物产业发展同传统畜牧产业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目前已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很多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据统计,2015年我国貂、狐、貉、茸鹿等饲养总量有1.4 亿只,兔有5 亿只,珍禽有2.6 亿羽,蜜蜂有900万群,蚕种有1600 万张,分别占世界特种动物饲养总量的64%、45%、72%、13%和82%。其中茸鹿约120 万只(梅花鹿约占90%),主要饲养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在全国其他地区均有不同规模的饲养。目前年出栏家兔5 亿只,兔肉66 万t,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45%和42%,主产区在四川、山东、江苏、河北、河南、重庆、福建、浙江、山西、内蒙古等10 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全国养殖的90%)。
雉鸡在全国养殖单位有1000 多家,每年养殖近3000 万只,主要分布在福建、上海、江苏、四川、湖北、湖南等南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型雉鸡养殖场年出栏近500 万只。全国火鸡养殖量为100 万只左右,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
鹧鸪养殖量在5000万只左右,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西等南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野鸭养殖量超过1000 万只,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江苏、安徽、江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野鸭养殖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形成了繁殖、饲养、加工的产业链。乌骨鸡养殖规模已超过1.8 亿只,小型养殖在全国大多数省区均有分布,大型养殖企业则主要集中在江西、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山东、广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法国珍珠鸡,1988 年发展到50 万只,目前不少地方尤其是广东等地饲养较多,大约300 万只;贵妃鸡属于观赏与肉用型珍禽,目前我国大约养殖1200 万只,仅广东、香港、澳门年供应量就有 300 万只,当前全国均有养殖。肉鸽是一个新兴的特种禽类,我国目前肉鸽存栏量有3000 万~3500 万对,上市肉鸽4.5 亿~5 亿只,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鸽场有1200 多家,主要分布在山东、新疆、辽宁、河南、河北等地。鹌鹑的肉、蛋均营养丰富,饲料报酬高,是我国养殖量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种珍禽之一。其中肉用鹌鹑养殖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年出栏在3 亿只以上;蛋鹑主产区集中在江西、山东、陕西、河南、湖北、河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养殖量在5 亿只以上,产蛋量达80 万t。孔雀、大雁、鸵鸟等的养殖主要分布在湖北、广西、广东、吉林、福建、江苏等地,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万只以上的养殖场约20 家。
我国蜜蜂饲养的蜂群数居世界第一位(约900 万群蜂),每年出口的王浆高居世界第一位,蜂蜜居前三位。蜜蜂对人类的贡献首选应是为植物授粉,而这个功能的开发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机会和方向。蚕的养殖历史悠久,目前从江浙转移到广西、贵州,蚕种1600 万张。新丝绸之路的发展给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产业和休闲旅游经济为蚕业提供了新的动力。除此之外,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的还有野猪、竹鼠、海狸鼠、麝香鼠、果子狸、林蛙、牛蛙、龟鳖、蝎子、蛇、蜗牛、水蛭等,这些小规模饲养的特种经济动物也为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特种经济动物产业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尚有很多困扰该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认识不足,养殖盲目性大由于特种经济动物本身的特殊性,大多数种类的经济动物产业发展得还不够充分,人们对该行业的认识也与现实有一定差距,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具有高回报率,受该行业高利润的诱惑,出现了炒作多于实质的现象,有些种类的经济动物养殖技术还不成熟,有的还处于野生动物初步驯化阶段就出现盲目发展,生产中也不注意专业技术及市场信息的补充和更新,导致养殖风险加大。目前,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除了国家允许饲养和利用的品种外,在市场上还能见到一些经济性状不明显、开发难度较大或是根本不存在产品市场的品种,甚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也被当作特种经济动物来推广,这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种源缺乏,育种和良种繁育体系极不均衡就全国总体看,特种经济动物的育种和良种繁育体系发展极不均衡,也极不完善,除极少数品种如貂、狐、兔、鹌鹑、肉鸽等有良种繁育体系外,大多数品种严重缺乏良种繁育体系。即使有良种繁育体系的种类,到了扩大生产商品这一阶段,大多数养殖场采用自繁自养和乱杂乱配的方式扩大规模,没有选育选配,造成品种退化,生产水平严重降低。
3. 养殖技术水平低下,疾病防控问题突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发展历史短,品种繁多,而且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严重缺乏,导致生产中很多的技术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加之养殖水平低,饲养环境差,大部分品种没有可依据的生产标准,且采用原始传统的饲养方法,饲养管理粗放,营养水平不能满足生长和生产的需要,生产潜力不能发挥,产品数量下降,质量降低。由于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绝大多数特种经济动物缺乏配套的饲料、兽药,特种经济动物疾病防控不力,导致多年来特种动物疫病广泛蔓延,在生产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4. 产品综合加工开发利用不足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落后是造成特种经济动物生产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受国际市场调节而出现被动局面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的特种经济动物的生产主要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技术水平落后,产品单一,尤其是产品深加工技术和经济动物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未得到充分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出路是优质产品的深加工和产品综合开发,通过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形成系统的产业链,这样特种经济动物生产不仅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也可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
5. 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缺乏,跟不上产业迅速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种经济动物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非常迅速的发展历程。从我国特种经济动物产业现状看,一些特种经济动物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但与之相匹配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发展速度却滞后于产业的发展,目前专门从事特种经济动物研究的机构,全国也就那么几家,专业研究人员不过几百人,研究经费严重不足。这就导致特种经济动物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严重地制约了特种经济动物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措施和对策
特种经济动物产业高利润和高风险是并存的,很多种类的特种经济动物生产技术和家畜、家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产业相对较小,市场需求不稳定,产品综合开发加工利用不完善,要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产业,必须要加强认识,想好应对之策。
1. 选择合适的特种经济动物种类第一,要参考《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布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梅花鹿等54 种陆生野生动物名单的通知》发布的允许经营利用的物种名单,同时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办理相关的许可手续。第二,要选择饲养技术成熟、种源充足和供求市场都很大的常规物种。第三,要选择具有综合开发价值的特种经济动物种类。第四,要选择适合于本地区生长的物种。第五,还要考虑社会文化和习俗的发展与变化,因地制宜,避免选择那些饲养技术尚不成熟、会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新奇特物种。
2.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规范品种市场根据不同特种经济动物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结合不同地区的品种资源优势,对特种经济动物发展较快的地区重点扶持,组建原种场,定期从国内外引进良种,进行扩繁培育良种。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特种经济动物品种评定机构,对品种质量加强监督,杜绝特种经济动物的假种、劣种在市场蔓延,保护广大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者的利益。
3. 完善相关配套技术服务体系,推广特种经济动物生产新技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相应的饲料、兽药种类和市场需求量扩大。开发和生产特种经济动物专用饲料和兽药,建立完善的饲料、兽药生产、供应及配套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特种经济动物生产的潜力,增加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证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近年来,广大养殖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研究总结了不少特种经济动物生产新技术,如鹿、貉、貂、狐品种改良技术,鹿、狐的人工授精技术,狐、貉、貂的提前取皮技术,疫病防治及产品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等,对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4. 整顿管理体制,规范销售渠道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和产品加工业及其产品市场的管理法制尚不健全,行业规范性管理发展滞后,致使少数投机商乘虚而入,大肆炒种、倒种,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市场混乱。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引导和管理,行业内还存在许多盲目竞争的现象。因此,加强法制管理已势在必行,对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范管理,限制饲养;对市场行情好、经济价值较高、有市场且饲养技术成熟且已形成产业化的特种经济动物,应逐步向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和饲养。制定特种经济动物产品标准,规范销售渠道,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开发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新产品,建立产、加、销联合体组织,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5. 加大特种经济动物科研投入,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投入,产业才可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特种经济动物产业与家畜、家禽产业相比是一个新兴的小产业,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始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在政策上也给予专门扶持,生产企业也重视科研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这就为特种经济动物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 在发展中要注意动物福利对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影响在动物生产和产品开发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动物的福利,动物福利对动物产品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为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有明确的动物福利条款,如果肉用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不按动物福利的标准执行,检验指标就会出问题,从而影响肉类食品的出口。这对从事畜禽养殖业的人员在改进技术、增强认识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畜禽产品一样,动物福利同样影响着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特种经济动物产品加工要符合这些规则的要求。
动物福利是集约化生产方式的产物。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目前正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但动物福利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动物生产上看,对动物福利的影响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技能、管理水平和方法、畜舍环境条件等三方面。针对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现状,急待解决的动物福利问题主要包括动物笼舍的合理设计、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动物处死和产品加工方法等。
我国在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时只注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很少考虑到动物福利问题,这必将影响到今后我国特种经济动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只有及时了解国际行业的发展动态,才能促进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顺利发展。
本文摘编自熊家军主编的《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第二版)一书,内容有删节调整,标题为编者所加。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03-053912-0
责任编辑:丛楠 韩书云
《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共分为22 章,第一章介绍了特种经济动物驯化与繁育系统理论知识,第二章到第二十二章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常见的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与品种、生物学特征、营养与饲料、育种与繁殖、饲养管理、环境要求和养殖场设计建造及其产品生产性能与采收加工等基本理论与生产技术。全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特色,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除了书中文字图片内容外,对一些基础性和常识性的内容采用了二维码扫描拓展阅读的方式。本书可用作农林院校经济动物饲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及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单位及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熊家军,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草食动物和特种经济动物繁育与生物技术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特种经济动物驯化与繁育、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与营养调控及实验动物学。同时兼任中国奶业协会繁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鹿业协会鹿业协会市场产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理事,湖北畜牧兽医学会理事,湖北实验动物学会理事以及《经济动物学报》编委。从事高校教学与科研20多年。主要讲授课程有实验动物学、特种动物生产学、宠物鉴赏、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题、高级实验动物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课程《宠物犬的饲养与呵护》获得湖北省湖北省精品视频课程。曾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主编和参编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主参编各种著作和书籍4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项。目前作为技术骨干主持和参与十二五国家支撑项目、科技部中欧专项、转基因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本期编辑: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