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蓝耳病的发病过程解析

2024-02-18 09:27:13

阳光畜牧网

摘要:一个300头母猪场在发生蓝耳之后的经过,重点研究了本次案例的感染、传播以及解决。选择了连续3个批次的仔猪,每批9-11窝;在爆发后1.5、8、12个月后采样3批,采集仔猪2、4、6、9周龄仔猪。在疫情爆发后1.5个月,三分之一的母猪产下的仔猪受到感染,到9周龄时累计达到80%。但是在第二批采样仔猪只有10%感染。但是在第三批采样中,60%的窝数出现感染仔猪,累计达到78%。在第一批样品中发现了更多的毒株,有4个毒株在传播,其中3个能够追溯到垂直传播时间。虽然在第3批只发现了1个变异毒株,但与其他的毒株并不一致,这表明猪场毒株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抗体角度来看,2周龄时第2批要比其他两批更高,而所有批次的仔猪或母猪中均检测到低水平的中和抗体。
  此外,第1批和第3批的一些母猪分娩了两胎阳性仔猪,并且这些仔猪在2周龄时缺乏中和抗体。这表明病毒在初期爆发时高度多样性,随后是有限传播阶段,最后会发生变异,逃避猪群免疫系统,导致猪场蓝耳的垂直传播的反弹。尤其是那些发生垂直传播但是没有临床症状的母猪可能会是猪场爆发的主要群体。
  在整个案例的追溯过程中,大多数动物都会将感染传递给1-3头猪,但是也存在超级传播者。也有一只出生就存在病毒血症,但是也并没有发生传播的猪只。
  结果—病毒在场内循环
  第1批,总共为11窝,72头仔猪。出生时有4窝(约36.4%)检测到阳性(每窝平均1-5个阳性动物,CT值约30.8±4.0)。11窝中仅1窝仔猪的脐带检测结果疑似,但是在2周龄时也发现了被感染。在第一批的观察过程中,总共58只动物被感染,24只在9周龄前死亡,其中10例在2周龄前死亡。
  第2批仔猪:病毒循环在第二批仔猪中表现较弱,74只动物只有8头表现出阳性,2只脐带检测阳性,另外在4周龄检测1只、6周龄检测2只、9周龄检测3只,这批的死亡率大概在21.6%。
  第3批,出生时在6窝仔猪中检测出阳性,平均CT在35.6±1.0。在实验过程中,总共有55只动物感染,死亡率在18.6%。


结果—传播链

在第1批次中,51例能够追溯到传播链,其中28例水平传播案例中的24例是来源于9头猪的感染;在第3批中,所有的可追溯的感染都来源于8例阳性猪。综合来看,大多数排毒动物都感染了临近的1-3头猪,但是在第1批中502号感染到8头,第3批中777号感染到4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批中有4头猪在出生时就检测到病毒血症,并且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其中3头发生了感染,但是有1头并未发生传播。这头猪从出生到6周龄时都携带一种变异毒株,并且在9周龄时又携带了另一种变异毒株,这表明它被另一例感染猪携带的病毒感染。
  结果—病毒复制动力学
  为了评估传播差异是否与病毒变体的复制能力有关,对每个进化枝的一个分离株进行了复制动力学检查。不同的进化枝在细胞培养中通常表现出相似的复制适应性。进化枝2的分离物可能显示出更高的早期传染性,这可能表明对病毒受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结果—ELISA抗体
  当使用ELISA对2周龄、9周龄的血清样本的蓝耳抗体进行评价,S/P值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2周龄仔猪而言,第一批的S/P值最高,第三批次之,第二批最低。在9周龄时,第1批和第3批的S/P值相近,但是第二批几乎都是阴性,这表明保育猪中的PRRSV传播受到限制。根据母猪胎次对第二批的2周龄仔猪的S/P值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小于6胎龄母猪的仔猪抗体水平更低。


结果—中和抗体和病毒中和试验
  排除掉出生时就已经感染的7头猪,大多数在整个观察期中和抗体都是阴性,只有1头在6周龄时检测为阳性。第二个检测组是在产房时被水平传播感染的16头仔猪,这两组中大多数动物中和抗体大多都表现为阴性,这似乎表示中和抗体水平与猪只感染状态并无关系。同样,2周龄的未感染动物也没有检测到相关的NAb滴度。此外,2周龄时的平均滴度与第1批和第3批比较无显著差异。此外,我们测定了在4周龄感染的仔猪在5周之后出现了中和抗体。在17例检测的动物当中,只有3例出现了能够对抗场内PRRSV的中和抗体。
  此外,作者评估了在第一批和第三批取样的6头母猪的后代仔猪在2周龄时的中和抗体,以确定在接触场内的不同毒株后,母猪垂直传播给仔猪的中和抗体是否会随着时间而增加。在这6头母猪中,在第一批的1头产下受感染的仔猪,第二头是在第三批中生下了受感染仔猪,第三头在第一批和第三批中产下受感染仔猪。
  在第一批这些母猪的后代中,在6窝中4窝发现了VNT阳性,其中阳性窝中的21头仔猪中11头仔猪为阳性,滴度在2log2到5log2。在第三批检测的相同母猪中,只有2窝出现了阳性仔猪,12头仔猪中8头仔猪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批和第三批中,产下阳性仔猪的3头母猪中,有2头产下的后代VNT中检测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