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揭示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新型整合结合元件ICEPmu3的结构与转移特性

2025-02-06 14:46:58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免疫学研究所程安春教授团队近日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上发表《Emergence of a novel multi-resistance-mediating integrative and conjugative element ICEPmu3 in Pasteurella multocida》的研究论文,鉴定了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PM)中的一个多重耐药性整合结合元件(Integrative and conjugative elements, ICEs)ICEPmu3,并揭示了该元件的重要功能模块及种内种间转移特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威胁全球养殖业的重要病原菌并始终具有适应外部环境的进化能力,而ICEs是有助于宿主菌协同进化的重要水平基因转移元件。研究发现中国鸭源高致病性且多重耐药的PM菌株HN141014携带了一种新型移动元件ICEPmu3。该元件属于ICEHin1056亚家族,具有种内种间转移特性。其保守区包含除tfc1、tfc20外几乎完整的Ⅳ型分泌系统,可变区含有tetR(B)-tetB-tetC、aph(3ʹ)-Ia和sul2-strA-strB等多种耐药基因并赋予了宿主菌相关耐药表型,但与宿主菌的高致病性无关。进一步分析发现,ICEPmu3还存在于亚洲和美洲源的3株PM和8株禽类芽孢杆菌中。这些结果表明ICEPmu3的出现和流行可能会增加养禽业中PM的防控难度。

该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与朱德康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了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42-17)和四川兽药创新团队(SCCXTD-2024-18)等项目资助。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3119240025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