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牦牛养殖提质增效降本技术指导意见

2024-06-27 08:15:41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我国肉牛牦牛产业处于调结构、降成本、提质量、全面提升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型关键时期,需在多个技术环节采取积极措施满足产业和消费市场双重需求,对此提出以下技术指导建议。

1. 根据经营目的科学选种用种,提高种质效益。

我国市场对牛种大致有“增重型”与“肉质型”两个需求方向。选种时,除了注意饲料转化率、抗病能力、生长速度、育肥效果以及环境适应性等选项之外,建议根据生产和经营目的,进一步考虑“增重型”和“肉质型”选项。

“增重型”品种有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牛等引进品种及其杂交牛,以及国内培育的优良品种夏南牛、华西牛、云岭牛等及其杂交牛。“肉质型”品种有和牛、安格斯、海福特等引进品种及其杂交牛,以及国内培育的优良品种云岭牛及其杂交牛,还有我国本地黄牛及其与“肉质型”品种的杂交牛。

使用品种须针对市场需求,选择使用纯种或种间杂交的技术手段,通过养殖生产技术,将所选品种的优势或杂交优势,最大限度用市场效益表现出来。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生产和经营计划,调整牛种和牛群结构,选优去劣(包括不需要的牛种),量身定制自身特色的选种用种策略和技术方案。

2. “就地、就近、就便”科学利用饲料资源,降低饲养成本。

“就地、就近、就便”采购存储饲草料原料和因地制宜放牧补饲,是降低饲养成本的基础。根据品种和生产目标科学设计日粮,并适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是差异化饲养出栏扩大选择机会的保障。

利用廉价且营养含量较高的原料包括各种酒糟、酱油醋糟、果渣等糟渣类和落果落叶类等副产品,以及提高玉米全株青贮质量可以节约能量饲料用量。低质粗饲料可通过揉搓、切短、发酵等方式提高适口性和利用率。

具有饲料配方设计和生产调制能力的生产主体,可采用瘤胃降解蛋白/过瘤胃蛋白比(RDP/RUP)和能氮平衡的日粮配方技术,采用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最大限度降低有效蛋白和能量的无效排放。不具备配方设计和调制能力的生产主体,在相关技术力量支持下,合理应用低蛋白日粮,特别是对地方黄牛或牦牛的营养需要量,可在外血牛饲养标准水平下降低10%左右。

母牛带犊一体化饲养系统可提高犊牛成活率及降低饲料和人工成本,条件是犊牛栏与母牛栏隔开,犊牛可在二栏之间自由出入,便于犊牛哺乳和采食犊牛专用饲料。提前储备足量的各类粗饲料,可以规避各类风险。

3. 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保障牛群健康。

加强布氏杆菌病等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和净化,尤其是种牛场和核心育种场牛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净化。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牛流行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梭菌病、牛巴氏杆菌病等实施有效的免疫预防。

做好运输、分娩、断奶、转群等环节的抗应激措施。南方地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不喂霉变劣质饲料,预防瘤胃酸中毒。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和腹泻病等常发病的多病原混合感染特征,须早诊断和早治疗。基于当地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定期开展预防性和治疗性驱虫,以防止寄生虫传播。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通过隔离、消毒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有效阻断病原体输入和场内传播。

4. 优化生产工艺技术,提升效率节本增效。

优化体况评定、同期发情、发情监测、妊检、母牛带犊等技术,提高母牛受胎率和产犊率,降低繁育成本。采用新生犊牛培育技术,降低犊牛死淘率。冬季对新生犊牛加温防风,柔草厚(30cm)铺,犊牛舍温度控制在20~25℃,逐渐过渡到常温。

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环境调控,通过适时控温、恒温饮水、防风保温、网帘遮阳等技术,降低冷热应激效应。寒区的露天散栏方式,可采用防风墙御寒、保温加热恒温饮水(20℃温水)、铺设厚垫草三项技术措施。湿热多雨地区的牛舍屋檐高度不低于4m,屋檐加装板材平延牛床外1.5m,可遮阳和预防潲雨。根据具体区域的环境情况可增设风扇、喷淋冷风降温等装备。

粪污按照土地承载能力和条件,最好就地就近直接堆肥还田,实施种养结合。在经济核算的前提下,根据资源禀赋,生产特色有机肥料;结合养殖工艺,推进牛粪垫料化、燃料化利用。

5. 强化和提升牛肉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加工能力和水平。

鲜牛肉消费符合中国特色的传统与现代消费文化需求。加强“冷鲜、热鲜牛肉”的加工处理、安全保障及供应链(冷链、热链)条件和能力建设,对衔接产消两区具有现实意义。

热(凉)鲜牛肉生产加工技术关键是,降低宰前应激,缩短宰杀、分割、配送、分切等工段时间,提升供应速度和全程的卫生保障水平。重点是避免污染,在微生物滋生之前的最佳赏味时间内登上舌尖。本体系推荐“6小时体温圈消费”方式(屠宰后6小时内走上舌尖)。

冷鲜牛肉生产加工技术关键在于待宰、宰杀、预冷、分割、包装、熟成各环节品控严格与卫生条件保障。重点是加强应激管理,将预冷后牛肉pH值控制在5.4-5.8之间,优化宰后24小时的冷却与后成熟工艺,缩短冷却与后成熟时间,减少胴体冷却干耗与防止冷热收缩。

牛副产品与牛肉具有同等附加值,生产加工技术重点是牛皮脱毛、脏器脱腥与宜机化装备的研发应用,强力推用清洗、冷加工、分切、腌制、保水保油、包装保鲜等关键技术。

消费方式和习惯都有因地而异的传承特点,因地而异地优化中式传统炒、烤、涮、炖等所用的鲜肉(冷、凉、热)及其预制品生产工艺,投入技术提升产品包装标识类级化水平,优化流通温度管理,提高牛肉和牛副产品的特色化、差异化、方便化程度,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6. 积极优化规模和结构,主动融入区域品牌建设与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经营主体要学习吸取当前亏损较小者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自身盈亏水平积极优化规模和结构。加快构建差异化的区域品牌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建立全产业链形态的产品供应链,形成从肉牛到牛肉的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和品牌化生产,减少交易环节和费用,实现降本、提质和增效的目标。中小养殖户要积极融入区域品牌建设和一体化经营模式,区域协会或合作社等组织要科学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的养殖决策,保持产品供求平衡,减弱市场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