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22-07-04 10:36:10

小猪侠 猪病诊治


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PPE)又称猪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LI)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慢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回肠、盲肠、结肠黏膜呈现腺瘤样增生[1]。该病是猪的一种消耗性疾病,猪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生长缓慢,饲料转化转化率低,猪群整齐度下降[2],出栏时间推迟,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易被养殖场忽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1931年首次报道该病[4],而直到1993年胞内劳森氏菌才成功分离培养。目前,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欧洲、美洲、澳洲、亚洲各国都有该病的相关报道,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猪场病情日趋复杂,出现多种病原继发和并发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特别是在欧美地区,由于饲料禁止或限制使用抗生素,导致发病率逐年升高。欧美地区养猪业由此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仅美国每年的损失达2000万美元,本文主要从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病原学

L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主要存在于肠上皮细胞的胞质内,不能用常规培养基及鸡胚培养,但能用猪、鼠、人肠细胞系如IPEC-J2、IEC-18、Henle-407细胞培养,微需氧菌,在含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一般没有明显的细胞病变。菌体大小约为1.25-1.75μm×0.25-0.34μm[5],可呈多种形态,如小弯曲形、S形、逗点形或直的杆菌,有波状的3层膜作外壁,无鞭毛,无运动能力[6]。LI侵袭力很强,10000个细菌就可以让感染猪发病。革兰氏染色阴性,抗酸染色阳性。值得庆幸的是,胞内劳森氏菌目前仅有一个血清型,这大大降低了该病防控的难度。LI能通过0.65μm的滤膜,不能通过0.20μm的滤膜。该菌可经病猪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用具及饮水。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在5-25℃环境中至少能存活1-2周。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干燥的环境抵抗力弱,紫外线30min能使之灭活。

流行病学

PPE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无明显季节性[7],欧美国家大型规模化猪场较常见,亚洲国家猪场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我国猪场有关该病的报道不断增多。猪是主要易感动物,尤其是长白、大白等白色品种杂交猪,仓鼠、大鼠、雪貂、狐狸、大鼠、马、鹿、鸵鸟、鸸鹋、兔等也可感染,目前尚无人感染发病的报道。常发生于6-20周龄猪,2月龄以内及1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发病率为5%-25%,死亡率为10%,也可高达50%。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病猪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细菌,1 g 粪便中含有 1 亿个细菌[8],可持续排菌4-10周,污染饲料、饮水及用具等,导致本病迅速传播,病菌可长期存活于环境中,造成猪场呈持续性感染,此外,鼠类、蚊蝇等在该病的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猪群受到长途运输、转群、混群、过热、过冷、湿度过大、昼夜温差过大、饲养密度太大、频繁接种疫苗等应激因素影响时,容易引起该病。

临床症状

PPE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生长速度降低,饲料利用率降低,消化道出血,猪体温一般正常,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感染型3种类型[9]。急性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主要多发于4-12月龄的育肥猪或后备母猪以及小母猪(1-2胎),病猪突然出现剧烈腹泻,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猪扎堆喜卧地,排沥青样的粪便或血便,皮肤苍白,走路摇晃,病猪肛门周围沾有粪便,严重者短期内虚脱死亡,病死率大约为50%,怀孕母猪在出现症状1周内发生流产[10]。慢性型:慢性型病例较常见,多见于6-20周龄保育猪和生长猪。仅10%-15%病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猪精神沉郁,虽对饲料有兴趣,仅吃几口便走开,总体采食量降低,少数猪腹泻,粪便稀软,黑色,水泥浆样或灰糊浆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有的粪中可见未消化的饲料,6-10周慢慢恢复正常,死亡率不超过5%。耐过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猪群大小不一,整齐度差,常并发或继发猪痢疾或沙门氏菌病。亚临床感染型:亚临床感染型是指在猪染劳森菌后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这一个阶段的状况,慢性型病例较常见,个别猪出现轻度、不规则腹泻,猪群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速度减缓,猪群整齐度差,出栏时间推迟10天以上,容易被忽视,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理变化

根据病变特征不同,将PPE分为肠腺瘤病、坏死性回肠炎、局部性回肠炎和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四种类型。猪肠腺瘤病:猪肠腺瘤病又名肠腺瘤增生,猪增生性肠病剖检病变多见于小肠末端50cm和邻近结肠的上1/3处,以肠黏膜未分化的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腺瘤为特征。剖检可见回肠、结肠前部和盲肠的肠管肿涨,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肠壁增厚,肠壁浆膜面呈现明显的脑回样花纹,横向增生,整个肠壁变粗、变硬,就像一条橡胶管。肠黏膜呈现特征分枝状皱折(横向或纵向),似脑回,黏膜表面湿润而无粘液,有时附有颗粒状炎性渗出物,黏膜肥厚。有的还可见溃疡,回肠黏膜表而覆盖有黄色、灰自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的可见坏死性肠炎其他内脏器官病理变化不明显。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索状,颜色变浅,切面多汁。坏死性回肠炎:回肠壁增厚,回肠黏膜出现凝固性坏死灶,覆盖灰色或灰黄色的干酪样渗出物,肠腺上皮细胞增生,局部性回肠炎:病变部位主要在回肠末端,肠壁增厚,肠腔缩小,肠黏膜表面可见线条状溃疡,相邻的黏膜呈岛状或带状突出。肉芽组织突起,外膜肌肉肥大是最典型特征,肠体坚硬如胶皮管样。增生性出血性肠病: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回肠和结肠,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浆膜水肿,外观呈网状,肠管肿胀,肠腔内积有凝血块,外观上像一个血肠,在回肠黏膜上则见纤维素性假膜,并与黏膜粘连,在假膜与黏膜之间亦可见凝血块。腹腔内有血样腹水,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结肠中可见到黑色焦油状粪便或水泥浆样血便。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特征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需要注意的是,得和一些类似的疾病做出鉴别诊断,如猪痢疾、猪沙门氏菌病、猪结肠炎、猪肠出血性综合征等。猪痢疾排带粘液血便,病变集中于大肠,取猪新鲜粪便镜检可见大量弯曲状密螺旋体。沙门氏菌感染时猪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多发于3周龄仔猪,病变集中于盲肠和结肠,肠黏膜肥厚,黏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物质,呈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剥开可见底部呈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粪便恶臭,内含坏死组织或纤维蛋白样物。猪结肠炎的症状为黏液性腹泻,病变只限于盲肠和结肠,肠黏膜增厚,有溃疡病变。取结肠黏膜抹片,显微镜检可见螺旋体。猪肠出血性综合征生长发育良好猪突然死亡,尸体苍白或膨胀,小肠壁菲薄,充满血液或肠扭转,无肠壁肥厚和增生病变。尸体剖检后,采用改良酸染色法或姬姆萨染色法对回肠黏膜涂片进行镜检,如果能见到细胞内劳森菌的存在即可确诊。此外,还可应用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对发病猪血清和粪便进行诊断。PCR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临床粪便样品检测,也可用剖检后的组织样品检测,PCR检测粪便时,不能检测潜伏期感染猪只,各国专家学者已经建立了多种PCR检测方法[11]。在进行粪便PCR检验时,可同时进行IFA血清学检验。猪被感染后14-21天,血清中出现抗体阳性反应。IFA血清学方法是一种敏感、特异性良好的检验方法,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广泛应用。目前已有一种商业化的阻断ELISA试剂盒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胞内劳森菌IgG。能够确定胞内劳森菌感染的时间和流行率,敏感性为72%-90.5%,特异性在83%-93%。但该法只能检测出感染LI 21d后的抗体情况,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先前感染的指示。

防控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猪舍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猪舍适宜的温度、湿度,定期打扫猪舍卫生,清理粪便,保持猪舍清洁,定期对全场用碘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消毒,减少细菌的存活或传播,保持猪群合理的饲养密度,尽量减少猪群应激。猪群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保证营养全面、均衡。满足猪群营养需求。猪出场后,对猪舍要用热水冲洗,然后用药物消毒,1h以后再用清水冲洗1次,空闲1周,完全干燥后再进猪。

6.2 加强生物安全防范。猪场内要做好灭灭鼠、灭蝇、灭蚊子工作,避免这些动物造成的疾病传播。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种,把好引种关,必须到阴性场引进种,引进的种猪要隔离45d以上,引进的后备种猪使用泰万菌素100mg/kg拌料,脉冲式给药10d,间隔15d再投药一次。在隔离期内每月添加敏感的抗生素7-10天,以减少引进病原体的机会。

6.3 可以接种疫苗预防猪回肠炎,目前国外有猪回肠炎疫苗,如德国勃林格公司活疫苗和荷兰英特威公司灭活疫苗,口服活疫苗或注射灭活疫苗能对猪场回肠炎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应当注意的是使用活疫苗前后7天,不得再用抗生素。接种疫苗生效后,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的抗生素,然后再移到无猪回肠炎的地点以建立无回肠炎的猪场。

6.4 常用于防治猪回肠炎的抗生素有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四环素等。用药周期应在14d以上,最好可达到21d;对生长育肥猪回肠炎的预防可在10-12周龄用磷酸泰乐菌素110mg/kg拌料,连续3周,以后每月用一周,110mg/kg拌料,直到上市前5d。对分娩母猪群可在产前1周至产后2周使用110mg/kg磷酸泰乐菌素拌料。对后备母猪可在转群前利用110mg/kg磷酸泰乐菌素拌料,连续3周。治疗猪发生回肠炎时可用泰乐菌素100mg/kg、金霉素400mg/kg,或泰妙菌素35mg/kg,饮用或拌料口服,也可对感染猪或接触猪肌注,连用14d。

小结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不断发展,PPE对养猪业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广大兽医工作者的重视。猪感染LI后整体死亡率不高,但生长发育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整齐度下降,容易继发其它疾病,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PPE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慎重引种,引种后要隔离观察,并用药物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提供猪只全面的营养,保证猪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最好免疫相应疫苗,一旦发现发病猪,及时隔离、观察,治疗,日常投放药物预防,并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PPE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新型实用的检测方法,研制新型高效疫苗,尽量减少PPE对猪场造成的损失,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奠定坚实基础。(小猪侠 猪病诊治 )

参考文献:

[1] 王怀山,肖海君.猪回肠炎发病特点与综合防控措施[J].今日养猪业,2015,(08):63-65.

[2] 王辉,郭艳华,王爱国,等.猪增生性肠病及其免疫预防[J].畜牧与兽医,2007,39(10):61-62.

[3] B.E.斯特劳斯,S.D.阿莱尔,W.L.蒙加林,等主编.猪病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537- 550.

[4] Biester HE,Schwarte LH.Intestinal adenoma in swin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J].1931,7:175-185.

[5] 姚龙涛.猪增生性肠病[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10):53-55.

[6] 曹广芝,赵鸿璋.猪增生性回肠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04):169-171.

[7] 刘国辉,周永红.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断与防治[J].畜禽业,2011,(01):65-66.

[8] 林杨洲,姚红伟,张军.猪增生性回肠炎及其防治[J].猪业科学,2012,(08):80-82.

[9] 杨忠宝.猪增生性肠炎及其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11):124.

[10] 李龙.猪增生性肠炎的致病机理及流行病学最新进展[J].养猪,2011,(02):73-75.

[11] 兰家暖,肖爱欢,谢丽华,等.广西猪增生性肠炎的PCR诊断[J].中国兽医杂志,2009,(11):13-15.